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9887 工学院
生命之火
生命之火,
燃烧在我心中,
不熄不灭。
它是一道光,
温暖我的心,
让我前行。
它是一首歌,
唱出我的心声,
让我飞翔。
它是一份情,
永远相伴,
让我幸福。
不妨猜一下,上面这首诗是哪一位诗人的作品呢?是不是有一点余光中先生的影子?
其实,正确答案是人工智能Friday模仿余光中先生的风格所作。
2022年8月20日,第一届大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大赛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举办,本次大赛由西湖大学工学院与西湖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大赛设两个主题,人机写作对抗赛方向和碳中和方向,旨在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呼吁青年人利用科技的力量帮助人类迈向更远的未来。
自今年4月开启报名以来,人机写作对抗赛方向一共有5组选手脱颖而出。这5组选手在当天作为人工智能战队,与人类英才战队展开了较量。
当天的人类英才战队,则由5位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和5位都市快报爱写作的狮子提前征集来的高中生组成。这5位高中生分别是: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刘易,浙江省平阳中学谢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段昊,杭州市源清中学唐欣怡和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董竹芸。他们都很擅长写作,曾在一些写作大赛获得过大奖,来跟机器比赛,一个个都信心满满。
上午的人机写作对抗赛邀请到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浙江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学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童洪星,一起见证这场人类与AI的写作较量。20分钟的限时写作结束后,评委们进行了现场打分。最终,人类英才战队以14分的优势险胜人工智能战队。
在赛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人工智能专家、作家与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话“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更多可能性”。本来坚定地要站人类英才队的作家,看了计算机写的文章之后也不由得感叹道:“不能一味地拒绝人工智能,他们将来可能会越来越优秀。”
作家夏烈便说:人工智能在应用类的文字写作方面是很有效的,但是复杂性的创作更需要融合人类的思想情感意志。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期待人工智能写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也来评一评,是人类,还是AI写得又快又好呢?
人类英才战队 | 主题:工程之巧
一点燧人的火,造出斑驳的壁画
能工巧匠的工具
胜过任何经世的哲学
上帝可以关上一扇窗
任何一扇窗都是人类粗糙的手
或者说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
在黑色的玄武岩台阶上
弯弯曲曲的是车轮走过的方向
不是岁月拉的车
是人民驾的马
从来没有一道又一道的鸿沟
只有迎接时代的汽笛
在崭新的航道上寻找进步,以及自由民主
不再需要银河北辰
用的是黑色土地下的指路方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人们总说,
进步的时候都下雨
因为技术可以改造世界
传播就是让封建死亡
——
人工智能战队 | 主题:大学,何以为大(选段)
我们认为大学是一座桥梁,将我们引导到社会的另一端。但是到底怎样才能算是一所大学呢?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像画卷,而大学就是画卷的开始。”
这句话说明了大学对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大学当作一个普通的教育机构来看待。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性格。
在这里,你将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好有坏。你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善于交流。我们要学会遇到问题时不胆怯、不畏惧、不退缩。我们要学会相处之道、包容之心、宽容之心。
这样才能真正驾驭大学生涯中各种风浪、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蓝振忠教授是这次人机写作对抗赛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结合与应用。这位 85 后 CMU 博士放弃谷歌 AI 实验室科学家的职位,选择回国加入了西湖大学。
他希望人工智能可以更有温度。在西湖大学,他做了一个可以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师」机器人 “小天”,用公益的方式关怀情绪不佳的人群。
比赛结束后,蓝振忠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感悟。过去,深度学习的方法让人工智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但深度学习与监督学习的学习方法对人工智能来说是非常“累”的,为了学会分辨凳子模型,AI需要看超过1000张关于凳子的照片,自监督学习的技术让人工智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飞跃让人工智能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语气生硬。在应用这一技术时,蓝振忠也让“小天”与来访者的对话变得更有温度。
读一读下面两段话,相信你也很难判断,哪一个出自机器人“小天”吧。
答案是右边的对话出自“小天”。
科技的突破让“小天”可以跟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实现更智能的互动。目前,小天已经可以真正辅助心理咨询师工作,并与咨询师们一起接待来访。“小天”的公益平台上线,为每一位来访者提供免费咨询。
大学生如何运用科技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这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话题。
当天下午,碳中和方向的决赛也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碳中和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在创新大赛中设置这一方向,正是通过科研创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参与环境治理。
“碳中和” 指在一段时间内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通过技术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进入决赛的5支队伍分享了他们在碳中和主题上的不同思考。他们之中,有人设计了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人在思考城市节能智慧路灯系统,有人希望用基于铝冶废渣的碳负性胶凝材料作为新的路基材料,也有团队致力于污水处理中温室气体N₂O产生的减量化控制技术。
最终,来自浙江大学的周宇轩、汪力同学的汇报《光伏领域:硫酸铅团簇诱导钙钛矿量子点的自组装及其应用》获得了一等奖。
大赛的评委之一,西湖大学工学院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崔维成在赛后的主题分享中说:“随着人类的活动,“碳”耗得越多,二氧化碳也就制造得越多。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是人类的集体行为造成的一个后果。我们希望大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大赛一方面可以锻炼和鼓励学生们科研创新的能力,也希望能让青年科技人才更加关心、参与环境治理。因为,只有‘心’中和才会有‘碳’中和。”
大赛的另一位评委,来自西湖大学工学院,水与能源弹性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刘剀,以《碳中和:水处理的机遇与挑战》为题,解读了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能耗,以及减少能耗的多种方式。并分享了实验室如何在小样本的情况下,结合人工智能,实现快速的水质检测并实时调控水处理的参数。而在今天的水处理行业,一般需要耗时四个小时,才能够获取这一参数。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刘剀实验室研究出的实时水质监测系统也将运用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水环上。未来,我们期待水环可以应用这一水处理的技术,变得更美,为我们提供更美好的校园环境。
第一届西湖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大赛在这场分享中落下帷幕。正如碳中和方向组委会主席、西湖大学工学院新型太阳能电池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王睿在总结致辞中所说:“希望这场创新大赛可以成为学生们开始追问未来、思考创新与创造的起点。”
本次大赛特别鸣谢西湖心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蓝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叔同深渊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支持。
最新资讯
大学新闻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