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982287 工学院
曾经,她以专业第一的高分本科直博,加入周祚万教授团队,开展碳基纳米材料方向的研究。后来,她因为自身扎实的储备、出色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实力,获得去诺奖得主Andre Geim实验室访学的机会。现在,她是曼大物理系唯一的中国女性PI,是一名坚持不懈、反复打磨、追求卓越的科研工作者,一位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的90后科学家。
杨倩博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系PI
博士 | 西南交通大学
博士后 | 曼彻斯特大学
研究方向 | 二维材料异质结及纳米通道的微纳加工及表征,纳米通道中的质量输运及机理研究,石墨烯与水界面的电动以及纳流现象的研究等
2023年3月27日,杨倩博士受邀参与西湖大学工学院Women in Engineering系列分享会,与工学院师生分享了她“不负热爱“的科研历程。
1. “顶刊”的背后:成功,始于每一个很小的“点”
Q1:您的学术经历是怎样的?
杨倩:2015年,Andre Geim教授受邀来到我读博的西南交通大学访问,我有机会和他进行面对面交流。后来,我成功地申请到了去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在国内完成博士论文后,我回到曼大继续进行博士后工作,围绕二维纳米通道方向开展研究:我们将有原子级别厚度的二维材料堆积起来,形成中空桥结构的纳米通道。当时,我们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因为时间上的优势,我在纳米级别控制器件方面发表了一些不错的文章。也是由于这样的优势,我在2019年申请到了一些比较小的基金,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独立研究。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一些更大的基金支持下,逐渐在曼大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现在,我们关注小分子体系:水分子在纳米限域条件下的排布和氢键结构,不同的小分子, 包括水、乙醇等在纳米通道里的传输过程等等。我的课题方向也逐渐开始与导师的方向有所区别。
Q2:您在许多高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过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将这样很小的“点”变成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
杨倩:2020年发表的那项工作,我前前后后做了三年多。在课题进行到一年左右时,我们觉得可以开始写文章了。但是,如果希望将工作发表到更高影响力的杂志上,就要不停地去补数据、修改“讲故事”的方式,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煎熬。因为,每确认一次数据结果,我就必须去重新做器件,重新去测试。而成功并不是每次都有的事,失败更常见一些。那时我自己也经常会想,要不就投低一等级的期刊吧。但是,我的导师一直在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因为如果有更高的目标,我就必须不断地去雕琢自己的工作,继续深入研究。最后,那些煎熬都是值得的——我们的结果成功发表在了Nature上。
在这篇文章发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故事。我在做纳米通道相关的实验时,做了一些参数上的调整,实现了单层纳米通道的制备。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我们采用单层纳米通道体系做了离子传输测试,这项工作最后也发表在了Science上。所以,虽然实验规划是既定的,但永远不要忽略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际遇”。
2. 科研,是“不负热爱”
Q3:在学术这条路上,您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杨倩:就像我今天定的主题一样——“不负热爱”。科研工作很辛苦,如果没有热爱支持,可能难免会觉得过程很艰难,甚至会走不下去。2020年疫情爆发时,由于实验室被关闭,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做。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虽然也做了很多其他的准备,但内心依然觉得自己最适合做学术。
选择走科研这条路,需要有兴趣和热爱作为主导;同时,我们需要始终具备学习能力。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的研究方向会从材料学向物理学转变,但后来,我逐渐希望能够自己解释一些我不能理解的现象,便开始慢慢学习相关知识。建立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热爱,持续学习,不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事,是我觉得科研中最有趣的地方。
Q4:如何面对科研中的挫折?
杨倩:挫折很常有,但只要竭尽全力就好。许多时候,当你有一个觉得非常好的想法时,往往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历史上,不同科学家在几乎同一时期有同样重大发现的例子非常多。如果一项本可以发顶刊的工作被有同样想法的人先做出来了,你虽然会感觉很受挫,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好。至于结果,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无法预料。此外,我还体会到,有时候尽管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出了数据,可能也无法正确地解读它。但是,如果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数据,就不会特意去追求发文章的速度。因为,我始终想确保自己的文章是正确的、我们的实验体系是真实的和公正的。
3. 在学术界,我们应该有更多女性榜样
Q5:我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在找教职的时候,如果有同等条件的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竞争,女性获得职位的几率会高一些。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
杨倩:我觉得这只是在表象上看到的性别不平等。如果我们往前看,会发现在很早的时候,许多女生就被教导说男生更容易做理科方面的研究,这导致她们在选专业时会下意识地认为科学学科是不适合自己的,转而去选择文科或其他专业。这是社会施加给女性不平衡的点,所以“生存”到博士以后的女生就更少了。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评论现阶段的不公平,却没有认真对待过早年教育时期的不公平。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解决女性在科学中的平衡问题,就必须要从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等阶段就开始正确引导,鼓励更多女生去选择理工科的专业,让她们认识到:女生也可以去学习理工科,她们也有很多女性榜样可以去学习。如果女生学习理工科的基数比较大,或许在面试中就会少很多性别上的不平衡。
寻找教职时,从最公平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是履历优先;但从大局观出发,我们还是要为处于学习阶段的女生树立更多女性榜样。如果女生们发现大学里几乎只有男性教授,她们可能会认为科学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长远来看也许会影响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平衡女性PI的占比,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来加入我们,或许确实是一个科研机构需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现场互动: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政策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如果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有差不多的履历,或许本身就已经代表了这个女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打破了更多的偏见。她做到了同等的程度,也许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4. 成长,是不断践行自己想法的过程
Q6:我现在是博士一年级,对于刚走上科研之路的学生,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如何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
杨倩:勤快点,多去尝试。博士一年级时,只有自己主动去多尝试,才可能会和导师讨论出一些未来的方向。否则,只有想法却不去做,想法永远只能是想法。你必须实践过这些想法,也许就能成呢。
在安排一天的工作时,我的习惯是会尽量让时间不过于碎片化,至少留半天或几个小时专心地去干一件事情。比如,写文章或者读文献需要整块的时间,而我早上的效率高一些,就会给自己规划上午半天的时间不受任何打搅去做任何事情。
彭斯颖:杨老师说得很对,习惯很重要。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一定要将实验中所有的细节记录下来,可以每天形成一个小结总结当天的工作有什么问题,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
Q7:我现在读博士四年级,以前都是在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一起发文章,实验室目前主攻的方向也不是我做的方向,我怎么才能做出自己的工作呢?
杨倩:最开始发表文章时,我只需要在导师的带领下,在实验过程中把事情做好,尽量提高效率并不断去改进就行了。后来,通过学习和跟随实验室师兄师姐的工作方式,我开始产生创新的想法。慢慢地,我开始能自己计划更多的实验,进行更多独立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我的思想、逻辑、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到博士阶段后期,你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许多想法可以去实施了。你可以尝试去主动找别人合作,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提出新的实验体系或新的课题。你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由你自己主导的课题。
发表多项高影响力工作的杨倩,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科研“秘诀”。找到和坚持自己的热爱,把握机会,践行想法,无论结果如何,在当下付出的每一步努力,都会有其价值。
点击下方PDF,了解工学院WE WOMEN CLUB
最新资讯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