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西湖大学首届本科生丨最强教师团即将与你见面!
大学新闻
2022年06月16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一年一度,高考已落下帷幕。

今年首次开招本科生的西湖大学,也比往年更多了一分期待、一丝激动和一份责任。

从课程规划到培养方案,从餐饮住宿到实验室准备,很多人星夜兼程,一次次进行压力测试,一次次对着空教室演练。

从创建第一天起,西湖大学就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亲历中外教育之所长的教授们,怀着满腔热忱跃跃欲试,希望将他们这些年的所得、所思、所想,倾囊相授;希望他们精挑细选的这群年轻人,可以担负起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的重任。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面对即将跨入校门的首届本科生,面对这群即将开创西湖历史的勇敢的探路者,校长施一公说:“我期待着与你们一起汲取人类知识精华,探索自然奥妙;期待着与你们同行,共同找到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一起探寻人类未达之境!”




在耶鲁教书25年的所得所想

许田
西湖大学创新班遗传学课程教师
复旦大学学士,耶鲁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曾任耶鲁大学C.N.H. Long讲席教授、遗传学系副系主任、校长顾问,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任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


从复旦毕业后,我去了耶鲁,在那里待的时间非常长,念了博士,到UC Berkeley做了三年博士后又回到耶鲁做教授,一共在耶鲁待了31年。在这漫长的求学和教学生涯中,有三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用心培养学生。我初到美国,原本待的学校经费资源不足,科研难以为继,所以我在纽约敲遍了各个大学的门,最后耶鲁的一名教授接受了我。在导师退休的聚会上,我问他当年为什么接受我,英语也不好,科研经历也不丰富。他说:“我看到一个穿着很奇怪的年轻人走进来,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写着一定要做科学,这就够了。


在西湖大学,我们不管怎么忙,都会担任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当你愿意花时间培养学生,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学生,他会感受到这份感情,也一定会把这份情感再传承下去,继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二是小班教学。我在耶鲁教书25年,几乎所有课都是小班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跟中国古代的书院是十分类似的。我们的讨论课、思辨课,都会是小班教育这样的环境,西湖大学的本科生和教授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是大师授课。我当年在复旦读遗传学专业的时候,对遗传学和生物学一无所知,一会想着成为科幻作家,一面跑到其它系听概率论和量子力学。后来听了我的老师谈家桢、盛祖家、刘祖洞先生的课,燃起了对遗传学的兴趣,一流学者上课对学生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在耶鲁时我没有上课任务,但主动要求上课,这么多年,我自己实验室带的学生有30多位在世界各校任教,有6000多位学生上过我的课,现在当我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做报告时,都会有人上来打招呼说:“许老师,我听过你的课”,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当学生的眼睛在课堂中亮起,世界才美好。


所以,今天在西湖大学,包括校长施一公在内的所有顶尖教授,都在一线上课,这是传承我们当年得到大师教育的原则,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为西湖大学的本科生上课。


要走到世界的前沿,就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我们这一批人从世界各地得到了最好的教育,现在要把这些经验聚集到西湖大学,希望在这里能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之外的“无用课”其实很有用


仇旻
西湖大学创新班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师

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凝聚态物理博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学博士,曾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

图片


我的求学和工作路径很简单,杭州——瑞典——杭州,在浙大博士毕业之后,又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攻读电磁理论工学博士,然后留校工作。


在那里,我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小组,第一次明确了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研究,第一次站上讲台讲授专业课,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走进电子信息工程中光和电磁波的世界。我给西湖大学本科生上的课,就是我讲了18年的电磁场与电磁波。


这个过程中的跨越式成长,来自“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资助的第二届“未来科研带头人” (Future Research Leader) 基金。以“培养未来科研引领者”为目标,这个项目在配置上非常舍得——900万克朗的科研基金,请了很多顶尖的职业导师。这个项目中有很多“非科研”的训练,比如独立负责一个科研团队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在创新课题研究中如何展现领导力,又该如何直面自己性格中的优劣势……这让我获得了关于科研与创新更深远的能力。


如果说在浙大的8年让我准备好了走向世界,那么在瑞典的历练让我准备好了走向未来。而你们远比我幸运,因为这里的导师,包括我在内,将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们每一个人,把你们培养成真正对未来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代年轻人,培养成未来科研的引领者。


世界是不确定的,未来更是充满未知。但来到西湖大学的你们,会在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中,会在科学世界的大胆创新中,收获扎实的、确定的本领和能力。在此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想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思考什么会让你欲罢不能?



怎样学会“学习如何学知识”

于洪涛
西湖大学创新班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师

北京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曾任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Serena S. Simmons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所(HHMI)研究员。现任西湖大学细胞生物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图片


很多家长都羡慕那些自觉、自律的孩子,经常相互打听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我的经验是,把他们丢进一群优秀的人当中,他们耳濡目染就学会了。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基本上从睁眼吃完早饭,到晚上从自习室返回寝室睡觉,中间的时间都在学习。但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同学们都这么做,图书馆和自习室永远是需要抢座位的。在那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下,你不可能不学习。到哈佛读博时,教授上课只有一小时,但要理解这些内容,需要你在课外花上三五个小时去学习,去阅读很多文献——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来监督你,也没有人在意你懂没懂,你只有自己去学。


在西湖大学,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样也希望以自由包容的氛围,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给予大家独立成长的机会。这是未来社会领军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学习知识,没有“学习如何学知识”的本领来得重要。当你形成了自我的学习体系,向外有了世界观,向内有了对自我的认识,那么,无论什么专业什么领域,你都能找到海阔天空的天地,都能打开自我的无限可能。


作为讲席教授,我将负责教授西湖大学本科生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课程。虽然从事科研及教育工作三十余年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带本科生。在大的教育原则上,我想着重带同学们感受探索知识的快意和乐趣——我们的愿景,不单是学习知识,而要创造知识;为此,我也将在课堂上告诉大家领域内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鼓励大家去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细化的知识学习上,我们的重点是学会从基础的原理开始推演出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你不但获得了这些知识,将来自己做科研的时候,也能以类似的逻辑去产生属于自己的结论。当然,我们还将带学生们走进实验室,体验新知识在此产生的乐趣,这是西湖大学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习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吴从军

西湖大学创新班普通物理课程教师

清华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Kavli理论物理所博士后。曾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任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现任西湖大学物理讲席教授。

图片


我在清华物理系读大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对三卷《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研读。费曼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开创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套书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普通物理课程的教材,以其对物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闻名。此书的结语说,“希望你们能够像真正的物理学家们一样,欣赏到这个世界的美妙。物理学家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这个现代化时代真正文化内涵的主要部分。也许你们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来欣赏这种文化,甚至也愿意参加到这个人类思想诞生以来最伟大的探索中来。”


我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向导师学习研究品味的培养。他说判断研究工作的标准,无非是美和真。对于理论物理来说,美就是有没有好的数学形式,真就是能不能解释实验。这两个标准至少要达到一条。不要做在数学上不够优美,对实验也没有帮助的东西。我也经常把这些话讲给我的学生们听。


在云栖校区访问的那段时间里,我偶尔会看到施老师和一群人早起跑步,这让我觉得这个学校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种朝气和活力让我感受到了西湖大学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加入西湖大学后,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也就是科学文化的传承。西湖大学本科生即将入学,我将担任他们的普通物理课程的老师。我会采用《费曼物理学讲义》这套经典作为教材,带领学生们一同学习物理学家理性看待世界的方式,领略作为当代文化核心内容的物理学。让他们学会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掌握普适的科学方法论。


很荣幸能成为西湖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的普通物理课程的老师,期待与你们在云谷校园相见!



学化学,不能“照本宣科”

张鑫

西湖大学创新班化学原理课程教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硕士,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美国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曾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长聘副教授、Paul Berg Early Career讲席教授。现任西湖大学化学教授、细胞生物学教授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兼聘教授。

图片


二十余年前,我刚刚展开大学生活。回溯我的求学经历,其实挺“曲折”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


中科大给予我科研的“初体验”:一整年时间做论文,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第一次做了课题,还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寄给了领域内“大牛”研究者Richard Zare并欣喜地收到了回复……


攻读硕士期间,除去发表了很多文章外,我幸运地参与了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的建设过程,学习到了“如何从零起步做成一件事”的能力。


然后远渡重洋,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在导师单舒瓯的培养下,我理解了什么是“科学问题”,该如何找到问题、剖析问题、通过实验去解答问题,并正确对待实验值与期待值的差别……而在蜕变为科研工作者后,在Scripps研究所的博士后经历中,在Jeff Kelly教授的实验室,我看到了科研与产业的完美融合……


今年,我即将在西湖大学教学本科生的“化学原理”课程。其实在宾州州立大学担任教职期间,我已讲授过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我的教学,自然和我所受过的教育以及我的科研经验紧密相关,我希望把交叉科学、基础与社会应用并重的研究带给西湖大学的本科生。我们的化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的模式,我想努力让同学们能理解并应用重要概念,使得他们对于化学有一个本质和简洁的理解,并通过这些理解去形成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好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潜能,西湖大学所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各个行业的领导者。第一届的西湖本科生,你们都是勇敢的人,不要给自己设上限,当你从西湖大学这片学术环境单纯可爱、成长空间氛围自由的校园毕业之时,你们将是一个自己料想不到的自己。



学计算机,从动手能力开始

张岳

西湖大学创新班计算机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

清华大学学士,牛津大学硕士、博士,剑桥大学博士后,曾任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助理教授,现任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

图片


加入西湖大学之前,我在新加坡教书6年,担任过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信息学院的本科事务委员会主席。我设计的两门课,都是很重要的基础课:一门是程序设计,学生要运用学到的知识教机器人走出迷宫;一门是硬件课,学生要结合算法、电路等硬件,设计制造出一台游戏机。


我尤其喜欢后面这门课,因为期末的场面非常欢乐,考试形式是我和我的讲师同事两个人试玩所有游戏机,碰到对戏游戏还要PK一场。我们玩得很投入,学生也很享受获取知识和动手的过程。这门课,毫无悬念地成了学生打分最高的必修课之一。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在牛津受到的教育。


我是从国内标准答案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初到牛津有些不适应,但说不出哪里奇怪。后来我发现,奇怪之处在于:考的不一定都会,但答的都对。这给了我极大的自信,一种探索未知和创新的自信。在牛津硕士毕业时,我创造了7门课全部A+的“奇迹”,教授们都想见见我,但我选了一位年轻导师,因为他研究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NLP)是我感兴趣的方向,也是我至今仍然在深耕的领域。


你手机上的siri、家里的天猫精灵、微信聊天时的翻译功能,都与NLP研究直接相关。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产业界发展,但我还是更享受纯粹的科研和教学。


我花了四年时间编写了一本自然语言处理的教材,已经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西湖大学和国外一些大学,已经开始使用这本教材;我还在B站上录网课,一周三期,从去年教师节前两天上传第一期开始,现在已经更新105期。学校也没有要求我做这些,我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