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西湖大学王睿入选2022年度全球“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
大学新闻
张弛 2022年06月30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美国当地时间 6 月 28 日,2022年Innovators Under 35 (全球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选结果公布,西湖大学工学院29岁博导王睿入选。

MIT TR35(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是全球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之一。从 1999 年开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可能改变世界、极具才华和创新精神的年轻技术人才、创新者或企业家。

该榜单分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AI and robots)、生物技术(Biotech)、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计算(Computing)和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等五个领域。致力于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王睿,入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领域“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程建军称:“王睿教授是有机光伏和钙钛矿电池领域一位优秀的青年材料科学家,他和合作者曾多次创造光伏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对开发高效、稳定的新一代光伏电池有重要意义。”


王睿,西湖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独立PI,师从太阳能电池领域专家Yang Yang教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 2021年4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

王睿长期从事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身份在Nature、Science、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JACS,Matter、Nano Letters等旗舰杂志发表论文22篇,研究成果被科学美国人、福布斯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

课题组主要通过对钙钛矿降解机制的深入研究,开发有效提升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策略,以及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相结合研发新一代钙钛矿基叠层太阳能电池。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步在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王睿的研究与此紧密相关。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实验室的转化率高、制备成本低廉,还可以做成柔性材料,贴合不规则表面。这种新材料之所以迟迟未能完全实现商业化,是因为钙钛矿材料的不纯导致稳定性变差,比如它对空气和水分十分敏感,甚至光照都会引起它结构的崩塌。

如何提高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王睿的主攻方向。

早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期间,王睿就因为一杯咖啡突发奇想,将咖啡因添加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结果发现电池的输出功率大大提高了。

随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钙钛矿表面缺陷态的系统研究,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设计了一系列生物碱材料: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用以修复表面缺陷。实验证明,茶碱的效果更好,电池创造了连续工作500小时的新纪录。

之后,王睿与他的同事们发现了A位阳离子对钙钛矿能带的贡献,通过有效的表面光电子性能调节,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再度提升。

这两项成果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21年4月,王睿加入西湖大学,继续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深耕。

2022年3月,王睿与合作团队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新的表面处理策略,使钙钛矿电池可稳定工作超过2000小时,这是目前已报道的最长工作时间之一,展现出其在未来光伏领域中的巨大潜力,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心中有光,砥砺前行!”这是王睿在西湖大学官网个人主页上的留言。他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是,要在西湖大学创造属于中国的“追光”纪录,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彻底实现商业应用。

正如MIT Technology Review官网所说,评选出这35位正在崛起的年轻创新者,不仅仅是关注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些技术的未来方向。他们的努力与探索,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照亮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