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小暑来 夏伏始
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西湖大学2022年暑期夏令营扑面而来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或以兴趣为导
或因好奇驱动
不惧热浪
集结于此
让我们跟随这些营员
一起开启工学院的“分享”之旅
有一种分享叫“边吃边聊”
云谷校区食堂二楼,六条长桌依次摆开,十二排盒餐整齐上场,院长程建军,讲席教授李子青、李凌、崔维成,年轻教授鞠峰、师恩政早早落座,没有席签,大家随意选座。
这是吃饭?还是开会?不重要!
从PI们的“lunch seminar”到副校长许田与博士生的“校长有约”,这样的“午餐会”西湖时常有。在轻松的氛围下,一道菜、一顿饭、一声招呼,都是最好的交流“道具”。
于是,现场迅速从上午略显拘谨被动的“听报告”模式,切换成营员和导师们的“破冰”时刻。
“最近杭州怎么这么热,杭州都要成‘杭川’了!”
“老师,本科期间,没怎么进过实验室,会不会影响我的博士申请?”
“您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我该怎么选择科研方向?”
聊天气、聊科研、聊人生,场面迅速热络起来。
一位同学不经意说到,出门前他劝同屋的室友不要一直开空调,不想立即得到环境水文学讲席教授李凌的赞许,“西湖大学一直在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校园’,你们有这样的理念非常好!发展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每一个人从小处做起,这是我们急需具备的环境意识。”
当施老师刚结束会议赶到餐厅,营员们纷纷露出惊喜的神色,兴奋的小眼神紧紧追着校长走。而一旁的食堂阿姨却“视而不见”,淡定地忙着手头的活。记得某一年夏令营结束,营员们回忆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是“真的在食堂里遇见施老师”,但在西湖,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有一种分享叫“四处串门”
一张长长的清单,标注了教授名字、研究方向、实验室门牌号,然后,营员们按图索骥,想去看啥,想找谁聊,随意挑!
这是西湖夏令营的“标配”活动:请你串门!
从院长到讲席教授,再到看起来和营员们相差无几的年轻PI,大家打开大门,欢迎“骚扰”。
当然,今年得有师兄师姐们带个路,云谷校区巨大的C形学术环,是国内高校最大的单体建筑,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一不留神就会懵圈。
安静的廊道里,瞬间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有的选择到郭成辰实验室进行一场关于“功能生物材料”的lab tour;有的迫不及待来到王东林实验室参观机器狗,了解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还有的路过正在开组会的师恩政课题组,忍不住拐进去旁听一会儿……
与本科生不同,博士期间的学习,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漫长的博士生涯中,学生与导师朝夕相处,不仅研究方向要对口,性格也得合得来。如何能快速了解彼此?最好的办法是“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一下实验室氛围。
作为工学院最资深的教授之一,崔维成老师还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英国读博期间与导师的纠葛。他说,导师与学生是双向选择、相互影响的,希望每位营员要像找对象一样认真对待,在选择之前审慎考虑,在选择之后互敬互爱。“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都要珍惜这段缘分”。
有一种分享叫“现身说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273名,他们选择西湖大学的理由各不相同。最后一场分享,就是工学院四位学长学姐,和营员们聊起当初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纠结与选择,以及身处西湖之后的真实体验。
人工智能研究与创新实验室2020级博士生夏俊,对当年自己那段夏令营的经历印象深刻,“我参加了好几所学校的夏令营,但是西湖的夏令营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特别真诚,特别热忱。”
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2021级博士生齐利民,在连续三年“打卡”西湖后,最终选择来到这里。“这里有非常好的平台资源、实验室资源,仪器设备很先进,还有专业的人维护,我们做研究就可以‘心无旁骛’”。
生态环境研究实验室2021级博士生许融龙是李凌老师的学生,他最爱的是西湖大学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我的导师完全没有架子,我都是直呼其名,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唯一一位学姐是2021级博士生王文钊,来自功能材料生物实验室,硕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选择跟随一位年轻博导郭成辰,理由很简单,“正如施一公老师所说,西湖大学就像一个干细胞,因为年轻而充满未知,但也同时拥有无限可能。”
三种分享,三种视角,关于科研的困惑,亲自去问;关于学校的传闻,亲眼去看;关于未来的方向,认真思考。真诚地希望,这一串“分享”活动,能助力每一位营员找到人生的坐标,加油!
最新资讯
我在西湖读博士
我在西湖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