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西湖大学本科生“第一课”:从“观沧海”说起
大学新闻
公共事务部 2022年08月09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这是西湖大学首届本科新生的第一堂人文通识课。

大教室的屏幕上,是整整齐齐的7行诗——曹操写的四言诗《观沧海》;讲台上正在品读诗句的是袁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国际关系的星辰大海》为主题,袁老师给西湖新生们带来了一堂精简的国际关系课。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研究型大学,为什么给本科生开设的第一讲,选择了这个主题?这一课想讲给同学们听的,到底是什么?


观历史

不同的文明产生了各自的文学名篇,有着各自的星光灿烂。人类走到今天是不容易的,人类永远抱着希望,也永远带着困惑。

从《观沧海》开篇,念到英国作家马修·阿诺德所作的长诗《多佛海滩》,袁明在娓娓展开的讲述中,告诉大家能够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秩序,是如何逐步发展成型的。

她梳理了一段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并通过一幅幅当年的油画作品,讲述大事件背后的国家利益纠葛和国际关系演变:

1648年,象征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结束的一系列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建;

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大陆上建立了新均势体系;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了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即凡尔赛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战后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包括成立联合国,概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刚刚跻身世界体系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不仅现在仍然在遵守,而且写入了宪法,反映了外交思想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袁明说,“我经常在想,这样的外交特点,是由中国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来滋养和托举的。”

这也是为什么,袁明鼓励同学们多读一点历史。当我们将眼光投向历史——中国的、世界的历史,会清楚地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个人个体,还是我们的祖国,都不是一座孤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一点历史,能启发我们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中华民族又该往哪里去;也要抱着谦卑的心态,向先进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学习,同时葆有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与自信。

从诗开始,又回到诗。

袁明引用了杜甫的《前出塞》,总结这段关于历史的讲述——“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观自己

我们每个人也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而成为怎样的星星,就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了。

事实上,在讲课前一天,袁明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学术会堂见证了这届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

“从唱国歌开始,同学们就始终保持着一个很昂扬的姿态。我看到在座的你们被自己的中学校长牵着手,一起迈步走到台上,从那一刻开始,你们就是西湖大学的学生了,我觉得中国有希望。”袁明有感而发。

她从教整整40年,天然地与学生有亲近感。过去跟随她学习国际关系的一批批优秀学子,如今已经分布在五湖四海,用各自的方式在国际社会“发光发热”。

其中一位宗华伟,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等秘书,在外交一线推广中国文化遗产,联通中国和世界。她多年工作的感悟是,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是如此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在多边外交实践中奋力拼搏,还是在国际组织学术研究中钻研探索,都离不开一个精神原则,就是爱国关天下。”

另一位学生王丁楠,曾任北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副主席,目睹过中东国家的“社会动荡”。他曾从柏林给袁明老师发回这么一段话:“从事国际关系和国别研究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叠加:无论从纸上得来还是实地探索,不同民族的性格和短长、对目标的认知与权衡、沟通的技巧和品质、决策时的思辨和洞见……这些经验和感悟的积累,为我们作为普通人的短暂、平凡的一生打开了新的维度。”

学习国际关系,一方面是“向外看”,打开新的维度,拓展更广的视野;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每个人“向内看”,去认识自己。当天的讲座中,袁明用自己学生的故事激励西湖新生——即将在大三那年开启海外之旅的他们,在收获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之前,需要好好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成为一颗怎样的“星星”。


观世界

只有站在历史看现在,我们才能更加客观,才能从容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

“在你们脑海里,国际关系是什么?”

其实,在这一讲的最开始,袁明老师就向在场的60位本科新生抛出了这个问题。

有人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有人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用来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西湖大学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要在一开始就安排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的主题,请同学们先从专业课的课本里“走出来”、“停下来”,回头看看历史,抬头看看世界?

在开学典礼致辞中提到“俄乌冲突”和“斯里兰卡破产”的校长施一公,希望通过这一课让同学们知中国、爱中国;看世界、懂世界。

“我们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以这样一种方式,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今天60位同学能够相聚在此听这样一个讲座,它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过去几百几千年的历史上的。只有站在历史看现在,我们才能更加客观,才能从容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这是施一公的回答。

而作为这一课的主讲人,袁明自己也准备了一个答案。

之所以要通晓古今中外,是因为在这样的大时代里,还有任重道远的使命等着年轻人去完成。她说:“从国际关系来讲,中国正在一个新阶段探索,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足够了解世界之后,我们要确定自己的大方向上的定位,思考该如何参与到国际关系中去。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也是勇敢者的实践。”

“人类的技术再发达,也不过是宇宙中的涟漪。宇宙再广阔,也不能抹除我们作为人类曾经存在过,奋斗过和爱过的痕迹。”

袁明引一句浪漫的感想,作为整堂课的结语。而我们——每一位西湖人,也将以自己的方式,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中闪闪发光。


袁明简历

袁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