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放假晚?开学早?”本科生们寒假在忙什么?
大学新闻
徐珊 沈是 公共事务部 2023年02月13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大学首届本科生,从去年7月开启了大学学习,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成年。据说(也可能只是传说),他们是全网开学“最”早,放假“最”晚。

而经过今年的这个春节后,他们大部分已经迎来了自己的18岁,迎来了求学道路上的“成人礼”。在2月10日开学报到现场,我们和一些同学聊了聊,看看他们寒假在忙什么,新学期在想什么。


孙正涛:老友,哲学,和“隐秘的角落”


这个冬天,如果你曾在阳光灿烂的时候,探访富阳自然人文风景,最好是去了那些不那么有名的去处,那么,你可能曾经碰到过骑着自行车的孙正涛和他的朋友们。

老家这些“隐秘的角落”,是他寒假里游玩的高频目的地。“我们会一起讨论人生和哲学问题;其实在高中的周末,我和这些同学就会沿着富春江散步,聊这些话题了。”孙正涛笑言。

哲学,可以算得上他课业外的一类兴趣,这个寒假,他又读了几本存在主义哲学的书籍。他说:“看不懂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会尽量一页页读完,然后去网上浏览一些视频,帮助学习理解。”

在读书中,出现了惊喜——孙正涛了翻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的英文原著,准备读这本书来锻炼英语,却发现意外的“好看”,学习成为了放松。

这种意外之喜,也发生在了他的学习中:冲着化学来读西湖大学的他,在上学期发现了生物的魅力。于是,这学期,他把“能选的”生物课和化学课都选上了,还有意识减少了选课数目,提高学习质量……


潘奕如:为学弟学妹连线


寒假的时候,潘奕如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母校。

通过视频连线,她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在西湖大学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在母校引起了不小的“涟漪”,这可能是2023年第一场“招生宣讲会”。

潘奕如进入西湖大学不久,就迎来了自己18岁的生日。生日是和书院院长还有14位同学一起过的。尽管学习节奏很紧张,尽管第一学期的课程就充满了挑战,但最初的大学生活,还是给了她大家庭的感觉。

就像她和同学们喜欢的周末爬山,风景才刚刚开始呢。潘奕如总是给人不慌不忙的印象,她也希望把这样的从容自信传递给更多的学弟学妹。


章洵:一次冬天的晒伤事件


在南方阴冷的冬季,章洵意外晒伤了。那天和高中同学露营烧烤,太阳好得出奇。章洵顶着依旧晒红的鼻子,走入了新学期。新学期,章洵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折叠的电钢琴,自学钢琴是他这学期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这个“滚烫”的寒假里,章洵继续在键盘上敲出他的第二部科幻小说,一个关于银河系如何突破高等文明控制的故事。第一部科幻小说叫《潮生》,正在写的这部叫《潮落》。如果说银河系像是一条生命的大河,章洵在小说里思考着进化和生存的走向。

从小喜欢看书,小学时就把《三体》看完了。中学时,他周围的好多同学都有文学爱好,他们一起写小说,写散文。除了中国的科幻小说,他还喜欢德国作家黑塞,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们都交织着浪漫和现实的魅力。

在寒假回台州老家的路上,章洵写了一篇散文,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白色的口罩在余光中因为咳嗽而晃动,在N95和护目镜下几乎要窒息的我坐在G7713上,心跳达到了140,缺氧的大脑开始召唤着一场沉睡……可能那片刻的某种内心从眼前迷蒙的海面中收获的宁静和淡淡的欣慰,就是时光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任磊:我给虹宇讲科学


陈虹宇是任磊的导师,在寒假里,任磊总是给陈虹宇发语音,讲各种科学原理。学生给导师“上网课”,还直呼其名“虹宇”,确实有点少见。

这是虹宇对同学们的要求。第一,直接称呼他名字就行,第二,如果你真的理解一个科学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沿用自物理学家费曼的学习方法。任磊就这样在寒假里用英语看文献资料,然后给老师“讲课”。

为什么有的纳米晶能像弹簧一样生长?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任磊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在清华读书的双胞胎哥哥,这个寒假也成了一次特别的相聚,两兄弟一起聊聊学习的内容,一起跑步。

目前,本科生的部分专业课是英语教学,下个学期,任磊也计划考托福,为未来可能的国际交流学习做好准备。


庞志鸿:自学达人如何过假期的?


大学的寒假没有假期作业,但庞志鸿完成了一系列“个性化”学习任务。假期前,有博士生学长在校内“家叙会”上,建议他假期可以问导师要研究项目做。在咨询过学术导师理学院PI何睿华后,他把学习机械制图软件SolidWorks设为目标,此外还多学了一个数据处理软件Igor Pro;目前已经搞定了两者的“基本操作”。

经过秋季学期西湖的全英文授课“初体验”,他感到英语是短板,便趁着这段闲暇跟着网络上的学习视频,把英文音标“温故知新”地重学了一遍。

不过,在感兴趣的量子力学方面,自学进度条出现了卡顿,庞志鸿说:“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书,本来打算自己学完的,但到第五章出现了比较难的数学内容,就看不下去了。”

但是不要紧,这不,新学期来了,他争取多多走进实验室,一方面体验科研,另一方面打算跟更多的学长学姐取取经,了解该读什么书补足这些不懂的内容。


翁歌华:冬日,遨游在paper中


除了开学前几天陪家人在杭州的游玩,翁歌华的寒假都浸没在论文文献之中——像极了每一位准科研人和科研人的日常。他不过是大一年级的学生,怎么会想着去“啃”学术论文?

原来,这是翁歌华的学术导师,系统生物学讲席教授、应急研究中心主任孙仁提出的假期建议:读一读这个实验室发表的研究论文,了解更多的科研进展。实验室聚焦的免疫学领域研究、这个冬天成为焦点的新冠方面进展,都进入了他的阅读清单;当然,凭借目前的知识基础和英语能力,真的要读懂论文,还是难度颇大的。“不过,综述部分还是容易懂的。”翁歌华回顾道。开学之后,他将会和导师孙仁碰头,聊一聊遨游在论文海洋中的学习心得。

在翁歌华的“新年新计划”中,除了学习,还有横跨“文武”的心愿:他想多锻炼、增加运动时间,尤其是长跑——上学期只跑过屈指可数的三次;高中时期经常参加辩论赛,在西湖,他想把辩论社做起来,正在准备资料……


沈皓天:输入与输出


“我差不多都在看书。”阅读,是沈皓天度过寒假的绝对关键词。高中时期课业繁忙,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忙于适应新环境和全新学习内容,他都苦于没时间看书。这次这一个多月的“悠长假期”,他总算逮着机会“走出”课堂,步入一座座书籍中的“黄金屋”。

高中同学推荐的米兰·昆德拉经典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东野圭吾脍炙人口的《白夜行》,洞见时代大背景的《大数据时代》,讲述当代名人的《马斯克传》……沈皓天“如数家珍”地报出了这个寒假的书单,捧着电子墨水屏,他度过了一个充盈的假期。

有知识的输入,也有所学的输出——在学校语言辅导中心王勣老师的组织下,沈皓天还和同学们一起参与线上英文科普活动,向初中生、小学生们以外语分享有趣的原理知识。

这学期,沈皓天也将在课业外,继续一个关于分享的大工程:建设本科生书院网站。“现在正在申请服务器,以后同学们就可以在网站上自己发布内容啦……” 他畅想道。


任颂楠:语言里包罗一切


今年春节,任颂楠和家人在东北雪乡过的年,爸爸妈妈,还有读6年级的妹妹。这是他记忆里最有年味的一次,因为妹妹提出的心愿,一家人就出发了。这也是三年来,家人第一次出远门过年。

从雪乡回来后,任颂楠开始了自己的外语学习计划,为大三可能的国际交流提前做准备。作为大一新生,任颂楠更希望自己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而语言更是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帮助自己打开视野。

在寒假的英语学习中,任颂楠发现语言还包含了更多的场景,有天文的,有艺术的,甚至包括地质和考古的。语言里包罗万象,那恰是探索世界的感觉。


王籽乔: 这个学期,我要成年了


王籽乔拥有一个长长的假期阅读书单,从科幻小说《海伯利安》到《光荣与梦想》,还有《现代物理有机化学》这样的专业书籍。提前一年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他,在寒假期间也会和自己的高中同学交流,最大的感叹还是,大学阶段需要“自己去探索一些问题”。 这个寒假,他开始琢磨量子力学中密度泛函理论了。

王籽乔的成长,和阅读分不开。初中的时候,父母带着他去了一趟俄罗斯。因为妈妈喜欢俄罗斯文学,他从小也跟着读,读过果戈里、普希金、托尔斯泰。那一次的俄罗斯之行,成了一家人的心愿之旅。他在大学校园见到了托尔斯泰的雕像,从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化学成绩一路开挂。

今年4月,王籽乔说自己就要成年了,他希望自己能多参与志愿者活动。上个学期,他去了弯弯之家,和智力障碍的孩子一起互动,做科学小实验。那一次对他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