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本月,下海!
大学新闻
沈是 公共事务部 2024年01月17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你无法在岸上学会游泳,你得下游泳池。

学习的场所,课堂和课本只是一部分。对西湖大学的本科生来说,当学校近200个实验室向你敞开,实验平台可以预约使用,这就不是游泳池了,这是天然的湖泊和大海。

结束考试周之后,他们马上奔赴实验室,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有种下海游泳的感觉。

很大程度上,课堂学习是一种接受知识的模式。但在实验室,你会看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具象的,抽象的,甚至是想象的,都会呈现开来。

陈浩宇

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


陈浩宇,大一,在赵世钰实验室,他延续着自己小时候的爱好。

的时候,陈浩宇就喜欢捣鼓机器人,那个时候参加机器人比赛,焊接电路板,然后让机器人移动到指定位置。中学的时候,参加信息竞赛,玩编程,玩单片机。

刚进大学,他加入了AI交叉学科社,认识了做智能无人系统的赵世钰老师。很自然地,赵老师成了他的学术导师。

这次科研训练,陈浩宇正在着手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机器控制。通俗地讲,也就是把人的语音指令,“喂”给大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然后再由大语言模型对机器给出控制指令,比如驱动小车的运动。

如果换一个角度讲,可能会更有意思——大语言模型能接收到来自现实世界的信息,并把指令返回给现实世界的终端。陈浩宇说,这可以叫做具身智能,这样的系统通常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陈浩宇搭建的模型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要解决不少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他学习和玩耍的过程。

徐达

 分子演化与工程实验室


徐达,今年大二,回想自己的高中学习,不少知识点只是被提及了一下,但在大学中,可以看到这些知识点背后的更广袤的世界。

在去年的暑假前,徐达第一次在郑甲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学习使用R语言处理数据并将数据可视化;而这一次,他选择穿上实验服,尝试亲手去获取数据——学习核酸酶的纯化与酶的活性测试。

郑甲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分子演化和工程。如果从分子的角度来看,蛋白质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下,演化出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期间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实验室里,可以“模拟”类似的环境条件,研究蛋白质演化的规律和可能,从而设计、改造和进化适合应用需求的酶蛋白。在实验室里的试管里,也许正在发生亿万年尺度的故事,这正是吸引徐达的地方。

有点像一个造物者,徐达说。

为什么选这个方向?当时,生命科学学院举行开放日,各个实验室的负责人会在那里介绍,场面如同社团招新。徐达被一张“地图”吸引,那是蛋白质适应度景观特征地图,可以直观表达蛋白质序列与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郑甲老师当时就现场和他讲解了这部分内容。

通常情况下,一个高效的酶分子需要能够形成稳定的“形状”,同时也需要具备与其他分子“互动”的柔韧性。但是生命中的酶是如何调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的呢?这点令徐达十分感兴趣。

平时,徐达会参加郑甲实验室的组会,和郑老师也会一对一聊天。课堂上,徐达已经学了《生物学导论》《生物学实验》这样的课程。但在科研训练中,他接触到的是科学探索的第一现场。

生物学实验室的各种试管和配件会标记不同颜色,看上去色彩鲜明,对徐达来说,这无异于一部立体的自然之书。

李嘉和

 天然产物合成实验室


李嘉和,大一,他的专业导师是陆海华老师,这是他在化学实验室的第一次科研训练,方向是天然产物合成。

陆海华实验室特别忙,很多化学实验不能中断,需要在春节前完成。陆海华自己也在忙实验,包括用洗碗机一样的仪器来清洗试管。做化学的人,就会要求试管干干净净,他说。

李嘉和的采访,是在他等实验结果时进行的。在通风橱里,他不断用石油醚作为洗脱剂,来提取反应的产物。有机反应的难点在于提取产物,这些产物就像是躲在山间的溪流的石缝里,需要不断加入洗脱机,让产物顺流而下,然后用一个个试管收集,再检测和提纯。

这个过程中,有等待,有意外,也有惊喜。有时候,也许会收集到意想不到的反应产物。

天然产物合成,这个化学研究方向,其实和普通人一点不远,比如人类掌握的酿酒技术,就是掌握了乙醇(酒精)的“制造技术”。再比如,明星抗癌药物紫杉醇,最初来源于紫杉树的树皮。

大自然也是顶级的化学家,在李嘉和看来,这是他喜欢化学的重要原因。

毛昇

统计遗传学实验室


毛昇,大二,他的导师是杨剑,统计遗传学方向。这是一个在代码中探寻生命奥秘的过程。

很明显,这属于干实验的范畴。但毛昇还参加了另一个大学生创新比赛项目,是王雅婕老师指导的,研究一种能“吃掉”特定塑料的消化酶,这属于“湿”实验。

毛昇就是这样一位“干湿分离”的少年。

尽管已经有了大学生物课程作为铺垫,毛昇进了杨剑实验室,还是经常一头雾水,明显感觉到生物学发展的那种“百年时差”。比如生物课上讲的DNA双螺旋、RNA是上世纪提出的,而实验室正在讨论细胞表现出的RNA转录组的数据水平。

科学的源头和入海口,他都得同时接触,这种感觉很特别。毛昇给自己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法则:先查资料看文献;如果搞不定,问师兄师姐;如果搞不定,问更厉害的师兄师姐;如果搞不定,问导师。

统计遗传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在这里,毛昇反过来能感受到学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包括数学、计算机等等。

以及,新手上路,到处是自己不熟悉的,到处容易碰壁。这个时候,反而催生了一个人冷静思考的习惯。最开始的时候,编程语言的设置就花了他很多时间。还有一次,分析结果无法产生,他找遍了原因,最后发现,原始的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

黄霏凡

 跨力学实验室


黄霏凡,大二,他是本科生中,第一个预约使用科研平台的人。

当时,要做一个粘弹性材料的机械计算装置,他预约了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和师兄一起,给课题组的设想做样品。

受父亲影响,黄霏凡从小也喜欢捣鼓机械,但很难说,这一定就是他未来的方向,他想多试试看,而姜汉卿实验室比较具有交叉性,和力学、材料、电子这些都有相关性,也符合他喜欢动手的习惯。

这次科研训练,他要开发一个眼科手术用的房水抽取针筒。期末考试周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任务,然后开始在大脑里构思。尝试了很多方案,都被他放弃了。这个针筒,必须可以单手操作,并且可以精确定量。

现在,黄霏凡还在通过3D打印不断测试自己的样品。他说,经过这次,他学会了,如何把一个整体的系统,拆分成不同的且相互关联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