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为什么我们要打卡“赵无极”?
大学新闻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4年01月24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喜欢去博物馆、美术馆的人都知道,周一,向来是这些场馆的闭馆日。

但1月8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敞开了大门,迎来了当日仅此一批的参观者:西湖大学的师生。

走出实验室,大家所造访的,是在杭州城乃至全国“走俏”了几个月的热门展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西湖大学开设了本次专场活动,西湖的观众得以避开人潮,近距离欣赏“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作品展”。

而在馆内,我们也见到了一位风尘仆仆、前一夜刚刚从北京专程赶回杭州的重磅导览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特展策展人余旭鸿。

在三个半小时的超长参观时间里,他全程带着大部队穿梭在各个楼层,如数家珍地解读了赵无极一幅幅饱满鲜活的画作。

余旭鸿

其实,余旭鸿也正是这次特殊的“周一见”的发起者和邀请人。他一直希望西湖大学的师生能够来看看这个展览,因而策划了这趟特别的参观。

西湖师生和艺术家赵无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西湖人需要看看这个展览?

赵无极,一位享誉中外的华裔法籍著名画家。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5年入读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41年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深造,2003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2013年辞世于瑞士。他的艺术融通中西,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作品系统收藏于全球150余个重要博物馆、美术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

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 三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99-2000 200x750cm ⓒ Zao Wou-Ki - ProLitteris, Zurich

本次展览,汇聚了赵无极230余件重要作品及相关文献,囊括了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以及相关影像,其中包括129幅油画作品。这些展品构成了六大版块,多角度、系统地梳理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

因为,“西湖”。

“赵无极身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生的创作、他的艺术实践,跟杭州、和西湖有关,也跟他的学校杭州艺专有关。” 余旭鸿在开场诙谐的讲述中,点出了这个“巧合”。西湖,是赵无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维持一生的灵感宝库。本次展览的展陈地点,位于西湖边、南山路上的美术馆,正静静诉说这片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湖泊,对于赵无极的意义。

而西湖大学的校名中,也有这个“西湖”。虽然西湖大学的校区并不毗邻西湖,但西湖的师生们,正与百年之前的赵无极一样,受益于同一座城市,在此探索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当天参观尾声,余旭鸿特意带着西湖师生们登上美术馆顶楼天台,得以眺望西湖。此时,人间华灯初上,西湖静谧地坐落在雾气中,那一刻,大家脑海中多少会浮现方才看过的赵无极的画作——而艺术家的这方灵感来源,或许也将成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养分。

1983年,赵无极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合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赵无宣捐赠。

因为,科学和艺术终将相逢。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

余旭鸿也曾思索良久:“我一直在想,西湖大学的这些科学家、未来的科学家,他/她看赵无极的作品,对他自己的艺术和人生,以及他的科学研究、未来的探索,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他对西湖师生的到来,所怀抱期待的,是艺术激发科学的可能性:“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善美。大家在看赵无极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带着穿越百年的眼光,去看赵无极他的艺术、个人的创作历史、百年中他的思维的变化,乃至(去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我觉得这对大家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对科学家来说,也许会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余旭鸿正在讲解中

究其本质,科学与艺术相通的。面对仔细聆听讲解的师生观众们,余旭鸿分享了他的理解:“科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它要求真,去对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进行一些描绘,这跟赵无极的作品是相通的,他也是去掉虚无缥缈的东西,抓住内核,画他自己的内心,画对他来说有特殊意味的东西。赵无极的老师吴大羽说过,‘直绘人生,直面自然,直抵人心’。”

因为,中西方交流的使命。

“这个展览始终回答一个问题,赵无极何以成为赵无极。”当天参与观展的人,一定记得策展人余旭鸿反复强调的这个核心理念。他也和我们解释道,赵无极的成长成名在中西方“两个传统”的滋养之下,汲取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兼容并蓄。赵无极曾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成就了我们眼前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典范作品。

而成为一座促进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也是西湖大学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在西湖大学的官网上,校长施一公这样说:

“西湖人期待着十年、二十年后,在浙江杭州,我们会成为一所在世界上备受尊崇的、立足中国大地而又充满中国特色的高等学府。”

在西湖大学的logo上,同样能看到贯通中西的心愿,“上方一道橙色的弧形,恰如一座桥梁,它寓意着交流与跨越,代表连通中西、走向世界,立足当下、关照未来”。

余旭鸿说,很多人不知道,迄今中国大陆官方美术馆和博物馆“没有一张赵无极的油画收藏”。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这样的展览能办成吗”,余旭鸿和他的同事们,携手赵无极基金会,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五年,他们一件件搜罗到如今展陈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和文献,来源包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等等遍布全球的著名艺术机构,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重要藏家。

同样的从无到有,同样的从零起步,也是西湖大学的来时路。我们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选择了未知的风险与磨砺,也在前行中,迎来了来自全世界的同路人陆续加入。

余旭鸿曾如是向我们“预言”:“在你的人生里,比如说未来的若干年以后,这会是一个你回忆起来很重要的现场。”


西湖师生参观感想

α书院,本科生,吴泽邦:

美术馆馆长余旭鸿用他的深厚学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史教育课。“甲骨文”的风格,画中的呦呦鹿鸣,又或是“半边”、“一角”的写意,赵无极先生的画抛弃形体的束缚,用有力的画笔“搏斗”式地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丧子之痛,生离死别的痛苦,对父亲母亲的追思,还是对给予过自己启发和帮助的人的致敬。西湖是如此深刻地塑造了这样的一个赵无极,以至于西湖既是他孩提时的避风港,又成了他晚年魂牵梦萦的归根地。我们看到的赵无极先生,既是那个总是面带微笑的绘画大师,又是那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儿子、朋友、丈夫、父亲。我们真正得以理解西湖的独特与重量,因为其历史文化,也因为西湖所承载的记忆的厚度。作为西湖大学的一员,我也更能感受到“西湖”二字对于我们的寄托与期望。

β书院,本科生,王子轩:

赵无极的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他的很多画乍一看就是铺个底色,然后随便涂点别的颜色,看不出画的是什么,但实际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馆长的讲解,仿佛能理解一些他为什么会这样画。此外,我原来根本没想到的就是居然还能把甲骨文和书法融合在油画里,完全是自己随性的创作,这一点让他这个人显得更有魅力。

β书院,本科生,施蔚奇:

虽然看不懂画的内容,但能通过颜色的搭配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和印象派的搭配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写意意境。

γ书院,本科生,何世杰:

何世杰在活动后,自行前往美术馆再次参观了本展览,给我们发来了一篇他的随笔《无极之道:赵无极艺术生涯的空间诗篇与情感叙事》。在文章结尾,何世杰如是说:

赵无极先生以不懈的艺术探索和深远的文化融合,揭示了艺术主体性美学的内在力量,以及现象学视角下艺术本质的追问。他的一生是不断突破自我、跨越东西方文化界限的过程,其作品不仅是视觉符号与情感表达的交融,更是对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提炼与升华。通过二次参观“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和对赵无极艺术生涯及其作品的空间诗篇解读,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个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对话历史、沟通情感,并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汇处树立起一座连接东西方艺术精神的桥梁。

通识教育中心人文学教授,来国龙:

赵无极画展是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艺术展,没有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艰辛的探索者,在东西社会与文化的夹缝中,如何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心路历程。画展难能可贵,汇集了赵无极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和珍贵的档案材料。利用这次西湖大学的专场,我把所有的对赵无极的电视采访仔细看了一遍,更深刻地体会到赵无极那句意味深长的感叹:“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这里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我则有两个”),也有黑暗中摸索着的苦闷、挣扎、无奈、甚至是愤懑……对于一心立志创新的现代艺术家来说,“传统”可以是资源,但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如何神鸟涅槃,在传统的死灰中更生,是赵无极的问题,也是所有探索创新者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