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一个厨师丨2023岁末特辑 ①
大学新闻
2024年01月30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早上6点半起床,王亚军骑着小电驴从华联村出发,赶赴西湖大学云谷校区。

从细长的乡村小道到现代的大学建筑,恍若穿梭到另一个世界。

7点,抵达C19西餐厅,换上白色的厨师服,验菜、监督洗菜切菜、开会总结,然后备餐开餐。

这就是他每天的日常。

三十而立。跨过2023年的王亚军,30岁了,和大多数西湖博士生同龄。

来西湖之前,他是北京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的西餐厅主厨。

然后,从北京到杭州,从五星级酒店到一个大学的西餐厅档口,他跟了西湖整整五年。


远行

2010年,16岁的王亚军独自一人,乘上了从广州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投奔亲戚,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小小少年,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没有诗意,只有远方。

他不知道这辆车将带他去往何处,只知道终点站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一个他只在课本上见过的地方。

人生不是演电影,王亚军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爱读书的少年,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要去面对未来,恰好有位在北京当厨师长的小叔,递上了“橄榄枝”。

“那就试试吧”,16岁的王亚军心想,“至少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

当学徒跟读书相比,哪个更难?

30岁的王亚军可以给出答案,但是16岁的他,还来不及多想,便立刻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到达北京的第一个月,他根本没有机会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唯一所见,就是后厨一方狭小的天地,看别人洗菜、切菜、配菜。这是他未来的工作。

王亚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头有个姐姐。尽管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何曾进过厨房,摸过案板?

受伤是家常便饭,崩溃是意料之中。

14年前的很多细节,王亚军已经记不得了,但有一盘饭,他印象深刻:

“那天早上我和叔叔大吵一架,然后脱下皱巴巴的工作服一扔,说‘我不干了!’就跑回宿舍睡觉了,准备睡醒后收拾行李回家。中午的时候,叔叔端来一盘饭,和我说不管做什么决定,先吃完饭,然后吃饭的时候和我说,他当年也是那么熬过来的……”

王亚军最终还是选择留下了,一天天,熬到了出师,熬到了一个月可以拿1800元月薪。

成长是苦涩的,收获是甜蜜的。


梦想

王亚军的家乡,在重庆忠县马灌镇高桥村,那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大约10岁那年,他跟着原本务农的父母来到广东东莞,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小时候的王亚军有什么梦想?

不是做科学家,也不是做医生老师,而是做生意、赚钱。这或许源自父母在广东做了点小买卖,可惜时运不济,并没有赚到太多钱。

王亚军看在眼里,改善家庭生活成了他的梦想。很现实,很朴素。

每个人总有那么几次幻想,如果能够重来,人生是否会不一样?现在的王亚军很能体谅当时父母的心情,面对不愿读书的自己是那么无可奈何。

他有时也会想,如果自己好好读书上个大学,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可惜人生注定不能重来。

那趟列车带着王亚军到了北京,大城市的繁华和无限可能,让王亚军开始思考,未来我能做什么?

跟随叔叔学厨出师之后,王亚军在一家东南亚餐厅找到了工作,因为觉得那些料理的摆盘“很精致”“有艺术感”。他那一手调咖喱的绝活,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

21岁那年,他应聘到北京一家五星温泉度假酒店,负责酒店的西餐厅,管理一个9个人的团队。

16岁时的愿望,学习一门手艺养活自己,那一刻,成为现实。


相逢

加入西湖大学,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人生就是一个巧合接着一个巧合,但冥冥之中总有它的意义。

2018年,王亚军跳槽到了北京一家知名的餐饮连锁店,而这家公司恰巧承接了西湖大学的食堂。因为学校许多教授来自海外,迫切需要一名手艺地道的西餐厨师,公司就将王亚军派到了杭州。

当时的云栖校区,只有一个食堂,西餐档口“龟缩”在一角,与王亚军在五星级酒店的豪华气派完全不能相比。

但公司负责人向他介绍说,这个大学很厉害,里面都是科学家和博士。王亚军心动了。他特意赶到西湖大学门口看了看,当时还挂着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牌子,他觉得挺好,“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踏进来。”

2018年11月,云栖校区食堂一楼,王亚军和一个西餐窗口悄悄出现了。

原本的五星级酒店西餐主厨,安心地在云栖校区扎下了根,守着一个小小的窗口,默默地带给当时的师生许多惊喜,海鲜菠萝饭、牛排、蘑菇意面、南瓜汤、乌冬面……极大慰藉了想换换口味的西湖师生的心灵。

“咖喱饭很地道,超级好吃!“

“牛排很嫩,沙拉很新鲜!”

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吝赞美,让王亚军很满足。他觉得这是和在酒店工作的最大差别。

在西湖工作了几年,王亚军感慨读博士也很辛苦。餐厅里,经常看到博士生三五成群地在谈论课题,“深夜都在做实验,有时候下班前会过来预定一个披萨,留作宵夜“。他也帮不上什么,只能做好每一个披萨,似乎也是在他们的追梦路上摇旗呐喊。

小小的云栖校园里的用餐时刻,彼此之间又多了一份期待。


相知

2023年,云谷校区的C19食堂负一楼终于开起了西餐厅,一个人的西餐档口,变成了一个西餐厅,王亚军再次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主厨”。

第一次到云谷校区的时候,王亚军骑着送餐的小餐车绕着学校逛了一大圈,他觉得这个学校真大、真漂亮。

后来,跟着经理送餐,他参观了学术会堂——这个曾经举办过开学典礼、各种演出和讲座论坛的地方:经常上台主持的“田”是西餐厅的常客;经常发言致辞的施老师虽然不怎么吃西餐,但也经常能在食堂看到他,他最喜欢吃番茄炒鸡蛋。王亚军会好奇地打量,这位在他入职前就听说过的“大人物”。

偶尔他也会在休息的时候,来到A2顶楼的小图书馆,那些专业书籍,他看不懂,但可以坐下来,感受一下。大学,曾经离他很远,这一刻,却又那么近。

他的故事,更多发生在C19食堂,那里有他熟悉的“老朋友们”。

有位博士生是咖喱饭的忠实粉丝,每周卖出的咖喱饭必有他的一份,他经常亲切地喊王亚军“大哥”。后来为了能准时吃上咖喱饭,他加上了王亚军的微信,组了一个微信群,现在壮大到160多人,群里时不时会留言:“今天西餐都卖啥?”“提前预定一份披萨,待会儿来拿!”

有几位叫不上名字的外籍老师,王亚军知道最受他们欢迎的是虾仁披萨,尽管不会中文,但有时依靠手机翻译软件,有时依靠肢体语言,有时甚至是默契的相视一笑,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毫无障碍。似乎也被这个校园的学习氛围感染,王亚军心里,偶尔也会燃起学英语的念头,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他琢磨“还得找一位好老师”才行。

除了这些老顾客,西餐厅也时不时冒出一些“新面孔”。

“几位诺奖得主来吃西餐,他们点了蔬菜沙拉、南瓜汤、雪花牛肉还有虾球沙拉。”去年发生的事,王亚军还历历在目。11月,2023 WE学者论坛之西湖科学前沿论坛邀请了7位顶尖科学家到访西湖大学,其中有好几位诺奖得主,光顾西餐厅的就在他们之中。

施老师曾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这些体验让王亚军觉得,自己好像也参与到了一件大事中来。


明天

人生有快有慢,梦想是不变的主题。

不知不觉,王亚军已经在西湖大学待了5年多。

“未来有什么打算?”我们以为,他想的是如何将C19西餐厅“发扬光大”。

他却说,“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店!”

当年还在北京那家东南亚餐厅工作的时候,王亚军就有过这样的念头。

如果说,当年只是懵懂的羡慕之情,那么这些年来,这个念头已经日渐清晰,成为他人生的奋斗目标。“菜品我也想好了,就主打东南亚菜。”

“如果要开店,那就要离开西湖了!”

“是的,我很喜欢西湖大学,但我还是想开一家自己的店。”

他说,如果人生能重来一遍,他一定会选择听我爸妈的话,好好读书,说不定他也能和那些同龄的博士生一样,考进西湖大学!

但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他很清楚地意识到,此生的战场不在实验台,而在料理台。

前不久,有热心的老师和他说,云谷校区对面新开了一条商业街,有店面正在出租,他兴冲冲地跑到对面实地考察,结果一个店面租下来加装修,起码要七八十万。王亚军望着自己的银行卡余额,有点沮丧。

他不抽烟不喝酒,每月存下70%的工资,虽然速度慢了点,但至少目前,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唯一路径。

“等到钱存够了,你打算去哪里开店?”

“在浙江范围内都可以,如果距离西湖大学近一点就更好了!”

“如果明天就要离开西湖了,你最想做什么?”

“我想去实验室里看一看,那些博士们做研究的地方,以后应该没有机会再进去了!”


他叫王亚军

他在西湖大学努力工作了5年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停留最久的地方

也是他很喜欢的地方

但他注定要离开


和西湖大学3000多名师生员工一样

他也要驶向一个叫做“梦想”的终点站

那里有属于他的诗和远方


祝福王亚军!

祝福所有为梦想努力打拼的人们!

所想皆所愿,所愿皆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