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时隔八年,向你报告!
大学新闻
2024年04月15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大学学术交流中心
,一批批嘉宾接踵而至,从广州、从上海、从北京、从香港……风尘仆仆。


    他们放下行李,领取校园卡,试穿学校的文化衫,然后马上奔赴实验室参观。正如海报上“回家”二字,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好好看看这所学校。


    这是4月12日,“海归专家学长回访西湖大学”的签到现场。说是“回访”,对很多人来说,是“初见”。只不过,这所大学该有的样子,早在八年前,甚至十年前,他们已在心中预想过千遍

    这背后,藏着一个西湖大学成立之前的故事。


签到现场


PART.01
一张规划图


    学术交流中心一楼签到处,沈伟一直站着旁边。大部分嘉宾到来时,都会先认出他,然后热情地上前拥抱。与八年前那个冬天的场景,多么相似。


    作为专家联谊会的办公室主任,沈伟很早就与西湖结缘。而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1月在深圳召开的一个“特别会议”,那时候他也是会议的组织者。


    他回忆着当天的场景——


    两块屏幕跳出了红底白字的“西湖大学宣讲会”,屏幕中间是一张区块规划图,开会的专家一个个排队走上来,把“爱心”贴在规划图上。排队的人足足绕了大半个会场,现场一直回荡着《我的中国梦》的歌声:


我带着一个梦想

告别优越的生活回故乡

游子集结,追赶太阳

心海里激荡着幸福时光

……

2016年1月,西湖大学深圳宣讲会


    彼时,西湖大学还在筹备之中,除了施一公的演讲之外,现场最直观的也就是一张“西湖大学”的规划图了。


    当时很多海归专家,多数也还在创业阶段,经济上不算宽裕。但这一纸规划图上,“爱心”还是越聚越多。


    信任在纸片间流动着,“爱心”是可以折叠的,打开后,里面是手写的捐赠金额,从几千,到几万,到上百万不等。89位海归专家,完成了2360万元的捐赠。


    正是这笔资助,撬动了最早的“西湖梦”。

PART.02
一件大事


    这一场让施一公念念不忘的捐赠,发起人是甘中学——施一公亲切地称他为“老甘”。他是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一流专家,早年留学美国,2006年回国工作。

    2016年那会儿,时年65岁的甘中学也刚刚开启一段新的创业历程,但创业之外,一直有一个心愿未了。
    “我们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各自的创业历程,有时候互相吐槽,有时候互相鼓励。”老甘说,聊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能不能一起做“一件大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独树一帜的专家,但如果是大家都想聚焦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商量来商量去,就只有一个答案——办一所国际一流的大学。

    “所以,这场捐赠不是突如其来的热情,大家已经想了很久。”甘中学说。

    跨上捐赠舞台只需要一小步,但他们心里相信,对未来的大学,可能就会是一大步。

    看到今天的西湖,老甘最满意的是“一流的教授水平,一流的实验设施,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拔尖人才”。



甘中学(右)


PART.03
十万元

    走进会议室,张丹还是和以前那样爽朗,语速飞快地先和施一公说起了他最近在推进的一项技术成果,包括展示那一头黑发:“这不是用染发剂染的哦!”

    紧接着又向施一公建议,西湖大学应该有非华裔的教授,加强学校的多元化建设。“已经有不少啦!”施一公马上回答说,现在西湖大学的各学科都有外籍PI或专家的身影。张丹欣慰地点头。

    张丹先后在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及做研究,之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医疗经济学、金融和医疗保险,然后回国创业。先后创建或联合建立了多家企业,包括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谱新生物医药公司、兴湾医药顾问发展有限公司、源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极其健康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

    2016年的深圳会议,他也在现场,听得心潮澎湃。议中途,他跑到酒店附近银行,取了十万块钱现金,直接砸到了王廷亮怀里。他想给西湖大学讨一个“好彩头”,“今天一定要有一个‘开门红’!”。王廷亮是当时西湖大学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


    当时的“西湖大学”,连学校账户还没有建立。而这是捐赠的钱,不能存个人账户。王廷亮把十万块钱放在双肩包里,先背去北京,又飞到杭州,又飞回北京,又飞来杭州,一直到学校开账户那一天再存入。

    8年后的今天,张丹和王廷亮在西湖大学校门口,再次拍下一张合影,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丹(左)和王廷亮


PART.04
寻找连接


    “老姚来了!”


    随着一阵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迟到的 “老姚”走进会议室,一身夹克、满头黑发,直接在三人沙发中插空坐下,大家互相拍了拍肩膀,亲切而随意。


    老姚就是姚纳新,聚光科技的创始人,西湖的老朋友。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生物工程硕士学位,又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创业后,他感受到那种科技实力的差距,而且深感“根子在教育上”。


    早在2015年的时候,姚纳新就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出了200万元,这笔钱用来作为基金会的注册资本,有点像是启动的第一脚油门。


    多年后的今天,看到今日之西湖,他感慨道:“已大大超过我的预期!”



海归专家参观实验室


    报道当天下午,专家们参观了先进微纳加工平台和先进神经芯片中心,他们关心的问题十分具体,很多涉及到可能的应用方向。而对于药物研发专家丁列明来说,和西湖大学的“连接”显得更为“天然”,他创立的医药公司就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离西湖大学不远,双方早已进行合作。


    8年前深圳那场捐赠,丁列明当场捐了100万。但其实,当时的丁列明,完全不知道西湖大学会成为“家门口的大学”,因为当时西湖大学的选址还没最后敲定。作为西湖家人,也作为“邻居”,他目睹了这几年西湖大学快速的成长,“完全超过了最初捐赠时的想象”。


丁列明


    也有人是第一次走进西湖大学。2008年,在国外攻读完生物工程博士学位的袁玉宇,选择归国创立迈普再生医学科技。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奋斗,他带领团队在国内再生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巧合的是,袁玉宇的公司建筑和西湖大学云谷校的设计,都是德国海茵。


    也许是有这一份精神上的契合,袁玉宇此行也希望寻找更多的“连接”和合作的可能。



PART.05
大学的样子


    许嘉森是最晚一批赶到的嘉宾之一,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拉着拉杆箱,来不及check in,就先登上了云谷校区的观光车。


    他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2006年回国创办了“益善生物”,致力于个体化医疗领域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工作。


    作为“西湖梦想”最早的一批参与者,许嘉森见证过西湖大学“举步维艰”的筹建期。“当时我和老甘说,我们得想办法帮帮一公,这不是他个人的事情。”


    相隔多年,昨天他才第一次走进西湖。从校前区广场到学术环、到实验室,他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我想象中大学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许嘉森身后,跟着一位穿白裙子的姑娘,那是他女儿。许嘉森特意给女儿请了假,带她一起来西湖。女儿小时候,许嘉森就带着她参加关于西湖大学筹备的讨论。而今,女儿读高一,已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求知少年,犹如眼前的西湖。



许嘉森及女儿















4月12日晚的联谊活动


    施一公在当天的欢迎晚宴上,提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奔赴海外留学的浪潮。而就像钱塘潮的回头潮水更为勇猛一样,学成归国,参与祖国建设,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西湖大学,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从八年前仅有的一纸规划,到眼前生机勃勃的校园,那些曾经的海外游子、科学专家,因为共同的心愿汇聚出了西湖大学最初的源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