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西湖笔记

读博之前,要是有人告诉我这些就好了 | 西湖笔记
西湖笔记
工学院 2024年07月11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讲台上的李秋珵,是今年年初刚刚加入西湖大学的“新人”。

2024年2月,李秋珵全职加入西湖大学,担任工学院助理教授,开展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一周前,当李老师在2024年西湖大学工学夏令营作主题分享时,她仅比营员们多出4个月的“西湖经验”。

索性,她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博士生学姐”,和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本科生聊几句心里话——

如果重新读一次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够提前知道哪些事?

李秋珵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读博,并于2017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她赴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让我们跟随她的分享,一起划划重点。


01

读博的每一天都很开心,是好事吗?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 critical analysis 的训练,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在这篇文章里,他写道,想要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都非常重要。

我非常赞同施老师的话。在我看来,科研的确是一场马拉松。跑马拉松,拼的是“心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必不可少。

我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模型得名于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它描述的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信心程度的变化。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刚入学开始读博的时候,我就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当时,能到北大读博,我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心想,有什么科研难题是我不能攻破的?但是,当我开始做实验,开始上课,就很快被一些现实的东西毒打了。

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初入博士阶段,也许你会对未知领域充满探索的热情、想法和干劲,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实验失败、想法受到质疑或否定、文章遭到拒稿……随着实验和研究的深入,你会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拒绝”。

但是,要知道,这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你甚至会反复经历从 “自信巅峰”到“绝望之谷”的动态变化过程。从完成一个小课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再到进入一个新课题,你可能又会再次跌入谷底。再后来,当你拿到博士学位,选择到博士后阶段做独立研究,再到成为独立PI,在未来科研生涯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许多新的挑战和波折出现。

只要你觉得你一直在成长,就一定会经历这种挣扎。反之,如果整个读博期间,你觉得自己每天都特别开心,反而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没有获得知识的增长或能力的提升。

读博期间,你可以通过不停地尝试和摸索建立信心,比如,完成一个小课题,发出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从小小的成功开始积累。

而且,实验科学是尝试性的科学,你预设好的东西并不一定会出现,但或许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实验中观察细节,把握研究方向也很重要。有时候,失败的结果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所以,不管你处于这个曲线的哪个过程,上升也好,下降也好——

“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开心”,保持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


划重点

· “Struggle is another word for growth(挣扎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许这恰恰说明你正在成长。


02

短板和长板,哪个更重要?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木桶理论”。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我们会被告知,一个人的短板决定了这个人的上限。然而,当你进入社会,或者进入科学研究时,一定要转换一下思想——

科研中,最重要的不是关注你的短板,而是去关注你的长板,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东西,并且通过不断的训练去把它发展到极致,这才是你的立足之本。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科学研究和考试非常大的区别是,考试是需要你独立完成的闭卷考试;但读博是一场“开卷考试”,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查询资料和文献,获得知识。

同时,读博不是一个人的考试,而是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你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短板,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其他的人来共同完成。只要你把自己最强的那部分打造好,就不愁没有合作的机会,或者没有立足之地。

划重点

· 对一名博士生来说,找到自己的强项,并发展到极致,才是立足之本。


03

“我要变得更强”,然后呢?

跑科研马拉松所需要的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离不开自制力、抗压力和能动性。要想提升能动性,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正反馈”系统,这才是符合人性的驱动力来源。

首先,不要设立太大的目标。如果目标设立得太大,它就不再是目标了,只是欲望。

不知道你们以前有没有干过这种事情?我上学的时候,放寒暑假非常喜欢带一堆书回家,一到家我就下定决心:“这个暑假我就跟以前不一样了!”

我心想,这个假期我一定要猛学,8点到10点,10点到12点,吃完午饭下午干什么,我都要安排得满满当当,列出详细的时间安排表。结果呢?由于我设定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实际的自控力和能力,我做不到。往往,我会在焦虑了三五天之后,就彻底放弃,开始玩了。

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吧,你是不是也曾经制定过远超自己能力的目标?

同样,如果博士一入学,你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要发Nature和Science。仔细想想,这究竟是目标,还是功利性的欲望?

在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的阶段,要给自己制立一些可行的,伸伸手、努努力就可以够到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逐步实现,从中获得成就感,再继续进步,这才是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给予自己驱动力、促使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方法论。

划重点

· 不要设立太远大的目标,把一个大的目标切割成一件一件可以持续给自己带来满足的小事。


04

科研的爽感,去哪里找?

除了设立目标,你还可以展示小的、阶段性的成功,被更多人看见和赞赏,从中获得正向的反馈。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刚刚到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需要用英语来讲组会,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对我来说很有挑战,一开始我也会非常紧张。

于是,我会把讲稿写得非常详细,在组会前精心准备报告,设想观众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梳理报告的逻辑和内容。通过几次的组会训练,我开始从导师和组员那里得到一些正向的反馈。大家跟我说,你的报告讲得非常好,能从你的报告中学到东西。

我得到了非常大的激励。从那以后,我更加有兴趣去做组会汇报了。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从中获得了“爽感”。

大家应该都玩过游戏吧?玩游戏的时候,为什么想要熬夜也要把游戏打通关?就是因为从“升级打怪”的过程中获得的爽感,会刺激大脑,让人上瘾。

如果你能够在科研中也找到这样的“爽感”和“上瘾”的感觉,真实地看到并认可自己可以做成一些事情,那么你就会进入正向的循环。

我觉得,要想在科研的路上走得长远,一定不是靠自我鞭策。你如果很讨厌一件事,却通过每天给自己洗脑,逼迫自己去做,或许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这样反人性的做法,可能最终不会让你走得太远。我们需要做的是遵从人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想做和擅长的东西,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

施一公老师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那篇文章里也谈到过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博士后期间非常用功,有时候会连轴转,半夜三点回家,第二天一早又去实验室做实验。现在,当他讲到自己故事的时候,有学生会问他,老师,你不觉得辛苦吗?

施老师的回答是,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觉得苦,有兴趣以后一点都不苦。

划重点

· 想要在科研之路上走得长远,一定不是靠洗脑式的自我鞭策来逼迫自己,而是靠遵从人性,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实现的。

· 一旦找到了你擅长的事,拿到了正反馈,找到了意义和动力,这就是强信念。这种由成就感和满足感带来的能动性和驱动力,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05

A和B,谁先学会游泳?

看下面这张图,我想问问大家,读博期间,你会更想当下图里的博士生A还是B呢?

更进一步,我们也可以想想:A和B,谁会先学会游泳呢?

会是A吗?像A这样,有的学生在读博期间获得了导师手把手的指导,非常顺利地发表了很多不错的文章。但今后去到新环境,独立做更有挑战性的课题,不再有事无巨细的指导,A能否应对失败带来的挫折?

那会是B吗?长期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挣扎和呛水,能力强的B也许能学会游泳,但如果能力不够,也有可能一直学不会。

或许,我们可以把A和B结合一下。

一方面,培养自学能力和质疑思辨能力。独立思考、学会数据分析、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等,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独立做科研的能力。

另一方面,与老师及时交流、沟通,得到及时反馈也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博士生,应该学会有意识地主动“占用”导师的时间,根据老师的反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避免一直在弯路上一意孤行地走下去。

西湖大学理学院陈虹宇教授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形容导师和学生的关系:

“导师的任务不是铺好红地毯,请学生走一遍,帮助学生找课题想idea解决难题写论文。学生要做自己人生的操盘手,而不是坐在副驾驶上等着导师下命令。”

最近,我也刚刚开始独自“开车上路”,对此有了一些感触。做科研,最开始不熟悉路况的时候,你可能会非常依赖导航信息;一段时间后,你只需要听导航的提示音就够了;再久一点,你甚至会比导航更熟悉路该怎么走。

我们最终要成为自己科研的主人。

来到夏令营,大家也应该转变心态,不要觉得自己是被选择的,要把自己当成是“面试”学校的人。亲自和未来的导师沟通、交流,了解导师的风格,积极地感受实验室的氛围和学校的科研环境。

这里能否满足我对未来几年科研的想象?你应该通过切身感受,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不论是读博阶段的你,还是在未来独立承担一个科研方向的你,都应该做这样的人。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