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西湖大学医学院“周年记”
大学新闻
关月 医学院 2024年12月05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深秋的杭州,细雨轻笼。

11月的一个周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专家学者们,陆续抵达位于石龙山街18号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西湖大学医学院所在地。

一年前的11月6日,西湖大学启动创建医学院,著名免疫学家董晨担任院长。同一天,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挂牌。

这次闭门会,正是西湖大学医学院成立一周年的“重头戏”。

医学院会议室不大,布置简洁,但桌签上的一个个名字却分量不轻——

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中科大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院长邬堂春;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张学;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会前,校长施一公走到每一位专家的座位前,与大家一一握手致谢,“恰逢年末,又是周末,感谢大家远道而来,为西湖医学院的建设出谋划策!”

这不是一所常规意义上的医学院,以培养“顶尖医师科学家”为目标,不以规模取胜,不走寻常路,这样的医学院该怎么建?与会专家们带着探究与热忱的目光,加入了这条探索之路……

校长施一公

医学院院长董晨汇报学院建设进展

About培养理念:生命科学=医学?

当天会议的讨论环节由王辰院士开启。他的医学之路始于首都医科大学,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多个医疗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现在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作为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首先抛出了一个命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DCINE and LIFE SCIENCES?二者的关系是什么?“这两个概念非常容易被混淆,必须厘清医学教育的根本。”

在王辰看来,生命科学只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自然科学基础的一部分,与生物学相关。医学的基础中还应包含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等。医学生一定要以多学科为基础滋养自身。医学教育不可仅局限于生命科学基础,而必须包含多学科内容。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也持相同观点。“医学的温度和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医学教育最终是要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必须要有对人的关心。”

王辰说,只有厘清这些概念,才能设计出一个真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基本价值观、基本格局的医学院。


About培养目标:是“医师”还是“科学家”

第二个引起热议的关键词是“顶尖医师科学家”。所谓“顶尖医师科学家”,是“医师”也是“科学家”?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邬堂春的话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在说‘医师科学家’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点的概念,它是一个很长链的概念。一种是做基础的往临床方向靠,一种是做临床的往基础研究靠,在座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链上的一个点,而不能覆盖全部。”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说。

中科大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懂科学的医生’。”

那么,如何界定“懂科学的医生”?邬堂春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给出了更具象化的描述:

他看了临床指南之后,能发现指南的问题,再用科学的意识、科研的能力去改变指南、建立新的实践。”

“他不仅做生命科学或者生物医学的研究,还更多关注临床实际问题,主要针对临床的问题做发明、做研究、做创新。”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灵活的建议,在培养路径的设计上,是否给年轻人一个选择的机会?在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目标下,让年轻人自己选择未来做医生还是做科学家。


About培养方式:创新教育VS职业教育

医学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很不一样,学制很长,动辄八年甚至十年。西湖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培养的“顶尖医师科学家”,更具挑战性。对科学家而言,创新教育非常重要,对医师而言,规范的职业教育是重点培养模块,两者如何实现融合?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很关注课程设置。西湖的学制设计令他耳目一新,充分发挥了基础科研和生命科学的优势,创新性很强,但他提醒说,要考虑如何与临床实践结合,始终保持学生对医学的热情。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张学对师资很看重。“论文做得好,科研做得好的人,未必能做好一位老师。”同样,刘连新也说,很多好医生也未必能做好老师。所以,多引进一些有教学、临床、科研经验的教师很重要。

培养模式的结构均衡问题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有专家建议,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未必是固定的“你前我后”或“你后我前”模式,可以尝试交叉,不断轮换上场,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两者的敏感度。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面对的生物体、生命体是活的,他需要站在更高的维度,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专家们强调说,必须引导医学生学会关注“宏观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他要提出的是一个solution,而不是简单地运用technology和mechanism。他不仅要有创新性,还要有综合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About培养周期:要“生殖力”还是要“生产”?

最后一个发言的黎孟枫,是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他回到最初邬堂春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学生读完八年、十年,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他是不是那个我们想培养的人?”

黎孟枫的回答是:“不是!”

“当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时,他既不是一个优秀的医师,也不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而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年对他的培养,使他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医生或杰出的科学家。”“因此,学术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院校阶段培养,要着眼于构筑适应培养目标的教育计划细节,包括时长安排;在职业岗位胜任力和学术创新力两大潜质之间寻求最优。”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规律。王辰补充说,“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部分相互衔接,才构成医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对医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乃至全部职业生涯的过程。”

“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是动态的。要知道,真正好的教育体系往往不是预先设计岀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演进形成的,换言之,是‘进化’出来的。”

关于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时是否应有论文发表,王辰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与能力,而不是要求他们一定在短期内产出研究成果,特别是发表研究论文。我们所培养的应是学生的‘生殖力’,而不是一定要‘生产’。”

会议现场



上午的讨论还未结束,下午的嘉宾已陆续到场,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等。

有些人是第一次来西湖,边听边看边问,兴致勃勃;有些已经是老朋友了,无需客套,见面直奔主题。但无论新老朋友,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不惜“自揭家短”,分享失败的探索和尝试,为西湖提供更多的前车之鉴。

此时,这所从零起步的学府,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交汇点,更是一个思想和理念的交汇点。众人超越了原有的身份标识,毫无保留地付出经验与智慧,将自己之于中国医学教育进步的热忱与梦想倾注,渴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如张学所说:“创办西湖大学医学院,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几位医生。”

如王辰所言:“我们期望西湖大学能够勇敢地开辟一条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新路。”

相信在这一刻,西湖大学医学院不仅是西湖人的梦想,也同样是他们心目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