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今天,是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一。
三天前的早晨,我们收到一封从美国发来的邮件:
新年快乐!刚刚过去的2024年,Science的编辑们很高兴能与西湖大学合作举办线上研讨会,受邀演讲的学者们也都很乐意参与到如此富有启发性和价值的讨论中来。我们期待,2025年能够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内容丰富的研讨会……
邮件的发件人是Science的副主编Stella Hurtley,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美国科学促进会及旗下学术期刊Science连续两年与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合作,推出20期聚焦生命科学前沿的线上研讨会,Stella是其中很多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过去两年,她和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的多位PI共同邀请了60位全球顶尖学者,带来精彩的线上学术报告。
2023年,10期直播累计观看量达到32.6万次。
2024年,这个数字增长了两倍,逼近百万。
在一切讲究“小而精”的西湖校园里,这样的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workshop、沙龙格外密集。
为什么科学家那么爱“开会”?
“开会”能解决什么科学难题?
在今天这期“西湖笔记”中,他们是这样说的——
SPEAKER说
与Science/AAAS联合线上研讨会的每一期,都是由Science的一名资深编辑和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一位PI(特聘研究员、博导)合作,共同向当期主题的国际知名学者发出邀请,请他们介绍自己最新的工作。
其中,2024年2月29日当天,全网近42万人次在线观看了龙年首场学术研讨会的直播(点击查看详情),三位主讲学者的研究横跨RNA生物学到RNA治疗等不同研究领域,分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23年获得诺奖。在那期研讨会中,他们不仅分享自己最新的工作,还会讨论研读同行的最新进展。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教授Phillip A. Sharp说,他希望看了这一场的同学们能爱上科学。他还告诉我们,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一位同学分享了这场研讨会的通知,所以他在那场的直播间留意到有来自美国加州的学生们。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Katalin Karikó也在研讨会后,收到了一些来自美国学生的邮件,这让她有些小意外。她说,她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演讲邀请,但多数时候选择拒绝,因为需要花更多时间在自己的新课题上,但她很高兴能参加Science与西湖大学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也从另外两位主讲嘉宾Phillip和Thomas(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特聘教授Thomas R. Cech)的报告中学到很多。
和Katalin Karikó一样,也有不少受邀分享嘉宾在研讨会后给我们发来邮件说,他们不仅仅是分享者,也是学习者。
今年的第八期线上研讨会,主题是“蛋白质疗法”,邀请到的3位主讲嘉宾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其中,Brian Hie教授说:“感谢你们组织了一场精彩的(在线观看量很高)的线上研讨会,会上的报告和讨论都很棒很有意义。”
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在第七期“基因与细胞治疗”结束后复盘:“我的PPT太多页,只能快速讲完,很遗憾最后还超时了,但我很喜欢Steven和Stefano的报告!”
PI 说
邹贻龙和魏磊,都是参与筹备线上研讨会的“积极分子”,至少各组织过三期。
作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PI,课题组的日常工作已经排得很满了,筹备工作又涵盖学者邀请、报告主题讨论、研讨会主持、讨论环节提问策划等一系列琐碎的任务,但他俩乐此不疲。
后来,据Science资深编辑江涤博士透露,青年PI的水平——不仅仅是学术水平和成果,还包括科研品味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是Science选择持续联合举办的最重要因素。
邹贻龙 说
希望通过组织和主持这一系列Science与西湖大学联合举办的线上研讨会,深入学习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洞见领域先驱的学术思想,探讨行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两项收获:
一是借这个机会,提前学习了演讲嘉宾长期的科研思路和课题脉络,体味学术大师的思想锐度和视野;二是通过提问和圆桌讨论的环节,感受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凝练领域未来的动向。
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对青年科研人员既重要也必要,不仅让自己的科研思路得到检验,吸纳最新的理念和创意;同时接受风格各异的科研文化的熏陶,丰富科研人的精神世界。
魏磊 说
我和Science/AAAS的江涤博士共同担任了“DNA修复与基因维持”那一期在线研讨会的主持人。这是一个高度专业且前沿的研究领域,涉及基因组不稳定性、遗传疾病和癌症治疗等多个方面。
筹备和主持的过程中,我有机会与多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Carol Greider博士、Don Cleveland博士和André Nussenzweig博士的精彩演讲,不仅展示了他们在DNA修复和基因维持领域的深厚造诣,还分享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路。这些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研讨会,我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种开放和合作的氛围对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科研人来说,参与此类全球学术活动,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有助于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创新灵感,也有助于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西湖学子说
线上研讨会在西湖成为“常态”,始于新冠大流行期间。
在那之前,西湖大学云栖校区虽然师生人数还很少,但学术活动已经相当热烈地开展起来了。阴差阳错,当讲座不得不转到线上,我们通过开放直播与回放的形式,让过去“不可能”的报告、“不可能”的听众,都变成可能。
再没有什么能阻挡,想要分享和学习的脚步。
张嘉北 说
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也给学术报告和交流带来了挑战,学院的讲座一度减少。
一开始,我很好奇线上形式的报告能不能达到线下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之初就报名去当志愿者,希望站在报告的第一线聆听科学前沿。
当时我负责的工作是报告人和直播观众的对接,所以我能直观地看到每次会议的互动情况。每一次研讨会都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热烈关注,即使与报告人隔着几千公里的距离,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提问热情。而另一边,报告人除了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他们在讨论环节对领域内关键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以及对提问的认真回答,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发。
合作者说
除了顶尖学者、年轻PI和学生,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也用他的行动回答了这期“西湖笔记”开头的提问。
李晓寒来自杭州佰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她的朋友圈里,记录着这家公司从2020到2024连续五年赞助支持过的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年度学术会议。
李晓寒 说
2020年是Cell Signaling & Plasticity,2021年是“生物分子凝聚体”学术会议,2022年是中美同步举办的第十三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双年会,2023年是“跨学科蛋白质研究”会议,2024年是“衰老生物学”大会……
连我自己都有点惊讶,原来我们已经一起走过这么多年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份小坚持,我想,可能源于一次小小的捐赠。
西湖大学刚成立的时候,我个人以我女儿的名义给西湖大学捐赠了一笔小钱。我希望自己能像施一公校长以及一群西湖人那样,去做一些有情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一家有格局、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
后来,学校发展起来,学术会议也越来越多。赞助学术会议是一件更加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支持,我把它看成是一种不一样的捐赠,更适合我们,也更可持续。我也去听会“偷师”过,和很多科学家、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更直接地挖掘到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他们的“困境”就是我们的“机遇”,引发我们去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湖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都很前沿。尽管门槛很高,但对参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那么爱“开会”?
它是领域内的“预告片”。不久前的“衰老生物学”大会上,多位领域内的资深学者带来了尚未发表的最新课题研究进展。这是一次分享,更是一份信任。
它是行业内的“影评会”。每一场学术会议的提问与对话环节,都是不同学者之间就学术问题的即兴头脑风暴,产生的火花不止于对话的双方,也会溅到在场的每一个人。
西湖实验室主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洪涛,曾在美国学习工作三十年。2019年底,他全职回国加入西湖大学,在人才引进之余,他最关心关注的就是学术活动和科研文化的建设,每年聚焦一个生命科学前沿方向举办年度研讨会,每年举办一个系列的多场线上研讨会,还有更为日常的PI学术进展交流会、博士生学术进展交流会、博后学术进展交流会……
于洪涛
“前沿科学研究需要国际交流,经常有外校同事会主动和我提起我们和Science合作的这个线上研讨会系列,并提到他们会组织组里成员集体观看,这让我尤其感到欣慰,显然这个系列对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于洪涛说,2025年,我们还将继续和Science联合举办系列线上会议,“希望西湖的学术会议可以激发学术灵感,开启未来合作,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最新资讯
大学新闻
我在西湖读博士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