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春读接力

在成为高被引科学家的航程中,叔本华是他的“指路人” 丨 春读接力
春读接力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0年08月14日
媒体联系 冯怡邮箱: fengy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提及“叔本华”这三个字,多数人都会第一反应:喔,那个有名的德国哲学家。那么,你可曾读过一本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书呢?

事实上,虽然他是哲学大家,但你的阅读大可不必从相较艰涩深奥的作品下手。西湖大学工学院PI徐宇曦给出了一种更可行的建议:从叔本华的随笔开始。

徐宇曦

如今,你经常能在新型高分子和石墨烯等低维功能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中,看到徐宇曦的成果。

在他成型为一位高被引科学家的人生航程中,19世纪的叔本华,从浩繁卷帙中“走出”,指点了他的人生点滴。


所荐没有叔本华的“一本书”,能读的却远不止一本书

徐宇曦第一次翻开叔本华时,他正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

由于学生年代的书籍基本都运回了江西老家、不在手边,若当下要回想十多年前的藏书中,究竟是哪一本随笔集印象最深,确实难度颇大——叔本华的著作繁多,即便当你把范围缩小到随笔集,你也能发现来自不同出版社、归总在不同主题下的文选集。

一次偶然逛书店的机会,徐宇曦与叔本华,读者和作者,“相遇”了。在打开第一本书前,徐宇曦并不清楚“叔本华”是何人;但随着阅读推进,他被叔本华异常清晰的逻辑和思路所打动,一查,才发现是位一流的哲学家:“他的文章,没有‘废话’,当你读了第一段,你很可能就想接着往下读的,就是那种感觉。”

其实,被叔本华惊艳的读者早有其人——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是在大学期间接触到叔本华的书籍,他惊叹:“我是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以后,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写的所有文字都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我都要听。”

《叔本华美学随笔》(德) 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宇曦记得,他总共读过好几本叔本华的随笔。那么,读哲学家的随笔,而不是哲学本身,有什么好处?徐宇曦是这么感悟的:“(随笔)读的是他们用哲学思考我们平时能接触的东西,更贴近生活,这对我们来讲还是能够受益的。”

回忆当年,尤为巧合的是,这位笔者恰恰好写到了这位学生读者的心中所思:“当时我也会思考一些关于人生,或者其他必要思考的问题,我发现叔本华的想法、见解,其实我脑子里隐隐约约也有过,但是没有他那么清楚,所以就会产生共鸣。”

《叔本华思想随笔》   (德) 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阅读、思考、科研、人生……那些年,叔本华“教”了他这些事     

叔本华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过医学、哲学,但他的思想中,亦融汇了东方的智慧,比如他所推崇的印度哲学和佛学。叔本华在几百年前所作的沉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洗礼而失色,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包括萨特、弗洛伊德、托尔斯泰、卡夫卡、王国维等。

他的拥趸也包括了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等等,都在思想上受到过叔本华的启蒙。

对科研工作者徐宇曦来说,也一样:即便距离上一次阅读已有些时日,徐宇曦能清楚地回忆起从叔本华的书籍里汲取的养分。

阅 读

“读书破万卷”真的有用吗?

在叔本华看来,这是根据你的个人“消化”能力定的,徐宇曦解释道:“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要根据个人的消化能力来,‘胃胀’了反而会对你不好。读书读文献,读完都是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就像屋子里的物品多了就需要‘收拾’,信息需要梳理,在大脑中整理排放。”叔本华将读他人的著作比喻成骑马,光看他人的著作“以马代步”自然轻松,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自己“走路”,即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 考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思考”?

受到叔本华的启发,徐宇曦养成了一个“问号”的思维习惯——“我现在看文献或者看别的信息,都会首先打个问号。如何思考问题,是个普适性的存在,你做任何事情,都会需要这个模式。”这个思考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这些关键点:第一,需要自主思考。第二,要有联想思维,即由一点扩展到面,展开联想。第三,对内容作相互印证,不能盲目地信从。

科 研

叔本华认为,优秀的哲学家思考问题,是抛开一切外物,从事物的本身、本源出发。

徐宇曦将这个理念迁移到了自己的专业领域——科研:“比如我研究的石墨烯领域,真正原创性、不基于他人的研究的思路是,直面这个物质,思考这个事物它有哪些特质,思考它的分子结构,可能会产生出什么物质、带来哪些东西。也就是说,自己去推演出研究方向,然后再根据需求去找文献,而不是一开始就被他人的思路影响。即便是你发现了你想出来的方向,都有人做过,也不要紧,这恰恰证明了你的思路更高超,因为你的想法是在你没有看文献的情况下、自行推演出来的,证明你的思考到位了。”

人 生

功利的人生,是为叔本华所不齿的。他觉得真正值得一过的人生,是智慧的人生,否则,人只能在“得到”与“未得到”之间盘旋,亦或焦虑彷徨,亦或沾沾自喜。

这也启发了徐宇曦看待生命的态度,他说:“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能够有助于社会大众,我觉得这样的生命就会比较有意义一点。


读书要趁早:还有这些思想家可以求教

若盘点一下读书的“峰值”期,徐宇曦想了下,那恐怕得是自己本科生到研究生期间,八年相较“空闲”的大学时光。

从武汉大学到清华大学,铁打不变的就是“没事就跑图书馆”的日程。经常去图书馆的他,在学习完后,就会徜徉在历史、散文类的书籍中,对常去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阅览室中很多书放在什么位置,基本了然于胸。徐宇曦回忆:“碰到新到的书,都会翻一下,反正开卷有益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但其实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即便家长从事文学、家中藏书较多,徐宇曦看书并不多:“可能是大学时候搞清楚一点人生的志趣吧。到了一个阶段,人的思想也会相较成熟一点——而读书,一定是建立在平时思考之上的,如果没有思考,是很难和书中所述的内容有共鸣的。”

随着手头的研究工作日渐忙碌,回想起来,徐宇曦觉得15-25岁这段时期是非常好的多看书的年龄:“这10年时间,其实就是打下你知识基础很关键的时候,因为到后面你步入社会,就比较难有那么大量的时间去读书了。另外心态上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年代,还是容易静下心来读书的,可以掩卷而思,可以纯真干净、不浮躁地去吸收内容。”

当然,就算不处于这个年龄,徐宇曦觉得读书也依然有必要。

《生命是什么》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

就徐宇曦喜爱的思想类书籍而言,除了叔本华,叔本华思想上的“后辈”,比如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他们的作品都蕴含哲理在其中:“爱因斯坦的文集,其中有很强的哲学思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我的印象也很深,这本书从物理学家的角度,讲了生命本源的问题;DNA的发现者詹姆士·沃森和法兰西斯·克里克,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才转向了生命遗传物质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才自此诞生了。”

朱光潜阐述美学思考的《谈美》,及给年轻人解惑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他也认为值得一读。

《谈美》朱光潜 著 广西师范出版社

说回来,哲学的思考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益处会格外大。

徐宇曦回溯历史说:“欧洲的科学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就是源于他们对事物本质、对世界本质,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哲学一转化,就是自然科学——科学正是‘思考’加上‘实验’。所以,当他们文化倾向于深入思考,就能产生大科学家。科学和哲学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