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春读接力

古罗马皇帝的这本“私人日记”,为何令生命科学家沉思丨春读接力
2021年04月12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你可曾写过日记或随笔?

在写完后,你会和朋友分享你写的文章,甚至分享你的日记本吗?

多数人的回答恐怕都是否定的,不过得益于历史的滚轮,我们如今得以“一窥”古人的日记本。

公元2世纪后期,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随手写了一本文集——《沉思录》。他一定不曾想过,这个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框”有朝一日会大白天下,并且即便在近两千年后,依然有人愿意跟着他的所思所想陷入深思——比如,西湖大学再生生物学讲席教授裴端卿。


当古罗马皇帝提笔思考

裴端卿第一次接触到《沉思录》这本书,还是源自当时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的推荐。他在阅读后,又转手推荐给了下一位家庭成员:“我儿子那时候经常打游戏。我说,你要去满足某一种欲望的时候(比如打游戏),你要好好想想,我们人类是理性的,‘想做’什么事情,是不一定要去做的。”

这段裴端卿告诫孩子抵御诱惑的话,在这位读者眼里,也正是《沉思录》的核心思想之一。

如果你对罗马帝国的历史有所涉猎,一定读到过马克·奥勒留这个名字。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在位的二十年间,帝国随时接受来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挑战”,而奥勒留也经常亲自奔赴前线,加入作战,战功赫赫。

而这本著作的许多篇章正来自刀光剑影的战事之中——奥勒留利用了短暂闲暇时间,写下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感受。本质上,这是一部写给自己的文集,未曾想要对外公开。也正因如此,你会发现这十二卷的文字有强烈的“不成文”感,裴端卿回忆说:“它其实不是一个很系统性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所以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本系统性的书。有时候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一条简单真理,有时候又是一段长篇大论的叙述,有时候有上句没下句了,断断续续的……”

为什么人要理性?为什么人要抗拒诱惑?为何我们要独立思考?尽管身为帝王,奥勒留在书中思考的,却也是普罗大众时常面临的困惑。正因如此,这本“给自己的书”才能流芳千古。

就裴端卿,一名科学家而言,他从中看到了思考的意义:“独立思考问题很重要,特别是作为科学家,我们要习惯性地通过自己的思索去寻找真理。而在探索中,不免会事务繁杂,也会面临诱惑,这时候我们就要从生活中找到‘安静的地方’。”


当裴端卿开始他的沉思

但可能与很多读者不同的是,裴端卿对《沉思录》的阅读感受,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与具体的篇章段落无甚关联。马克·奥勒留的思索于他,更像是引发思考涟漪的一只蝴蝶——当书页翻飞后,合拢书籍,裴端卿有自己的思考。

裴端卿

首先,裴端卿特别注意到了全书透露出的奥勒留自省的习惯:“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对某些事情处理得不好,然后会去重新审视这些事情。这很有意思——你想他都已经是古罗马帝国至高无上的君王了,但是他却会天天反省、告诫自己所持有的的权力很大,避免滥用、不理性地处理事情。”

其次,奥勒留不断思考的思维方式,也对这位科学家产生了影响:“在思考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既要跟大家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共鸣,也要对某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了看法后,也未必要就要马上说出来,因为很多思考都是不成熟的,可能今天得到的是这个结论,过几天又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其实,人活在世上,每天琢磨的问题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看起来‘没意义’的事情……”

除此以外,裴端卿还有独特的阅读“思路”:“读的时候,你要发挥想象,回到公元160-180年之间——回到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下,还应该出现过哪些东西?他写下来的就只有这么多,那你能不能想一下,有哪些内容他没有写下来?”比如说,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奥勒留没有像他前面几位皇帝采用的传统“择优录取”外人(比如奥勒留也是被收养的无血缘关系的王位继承人),而是传给了自己亲生儿子康茂德——尽管这位帝王在书中没有着墨,在裴端卿的推断里,“我估计他会后悔”。如果你打算读一下《沉思录》,不妨也实践一下这样“小众”的读法。


当生命科学家在阅读

去年5月,裴端卿正式加入西湖大学,在西湖继续进行着细胞命运调控领域的研究。与很多在“春读接力”荐书过的科学家相类似,在工作之外,他读得比较多的也是传记与历史类书籍。

“最近在看《爱因斯坦传》(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我也读过好几遍,最近又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意义。还有康德的批判著作,他写了很多批评别人的思想,其中有一本,《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也在看亚里士多德写过的Nicomachean Ethics(《尼各马可伦理学》),我以前看过没看完,最近正在翻……”裴端卿一口气列举了他最近在读的书。

这些书,用他的话讲,都“不怎么好懂”,但是他喜欢去作进一步思考:“我看东西的时候,往往不是看表达了什么,而是想这些人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他们思考的结论于我而言倒不是最重要的,我会经常会得到自己的一些结论。”

自认为不是一个“成功的读者”、“读书也不是太多”,因此裴端卿很少会给其他人推荐书目,读书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独乐乐”的行为——但是有一本书,他和很多人都推荐过——Chester Nimitz:“是一本传记,讲的是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如何从一名德克萨斯山村小村庄走出的少年,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海军元帅。”

阅读,以读书为楔子,引发自我的思考,这是裴端卿的读书模式。

那么乐趣在哪里呢?

“我就是带着好奇,为什么这些人是这个样子的。满足好奇心,就是我看书的意义。”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