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春读接力

讲席教授吴从军,推荐了一本中学时大家都看过的书?丨春读接力
春读接力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1年06月07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大学理论物理讲席教授吴从军推荐的这本书,藏在你我中学青葱时光里——还记得数学课本里,讲授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那些部分吗?

那些看起来令人敬畏、毋庸置疑的严谨定理,最早正是源于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大约公元前300年成书的这一本著作:《几何原本》。这些内容在当代中学数学里的表述形式,和两千多年的欧几里得时代的相比,并无多大的差别,只是做了适当的简化而已。

上一本在“春读接力”栏目出现的数学书,还是徐益明讲席教授、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所推荐的《费马大定理》。但与前者包罗的数学家如何探索的故事不同,《几何原本》里一个故事也没有——甚至,回到初衷,吴从军并不是想推荐你专注于其中的内容——没错,读原本,可以不是为了读数学,而是欣赏欧几里得这位匠心独具的大师如何来搭建知识的“楼宇”的这个过程。


读《几何原本》:形式其实大于“内容”

两千年来,《几何原本》被奉为学习几何学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用公理体系来,系统地整理和架构知识的先河。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的科学和思想巨人,都是这本书的忠实研习者。至今,你都能在全球各国的书店中,找到这本书不断再版的新版本,更别提一定涵盖其中主要内容的中学数学课本了。

这套总共13卷的书籍讲了什么?这个答案可直接以数字回答:6卷平面几何、3卷立体几何、4卷数论,囊括了5个公设、5条公理 (后世为简单起见,不再区分公理和公设,都叫做公理)、23个定义、467个命题(或者叫定理)。如今普遍认为,书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欧几里得新发现与创造的,而是他梳理几百年下来前人的成果,并使之系统化所得。欧几里得筛选出了最基本的公理和定义,把它们当作基石——吴从军介绍说,《几何原本》这本巨著中多达几百个繁多的命题(定理),都是架构在这些“最基本的基础”上,只有很少的几条公理(公设)和不多的定义。

《几何原本》的近年中文版本之一

我们来设想一下该如何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显然,大部分的知识不是那么基本,也就是说,它们可以从简单的知识通过推理而得,而后者还可以基于更简单的知识而得到,等等。

我们不希望这个“为什么”的过程没完没了,要让它在某个阶段就能停下来,毕竟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最开端的那些知识就可以作为“基石”,也就是公理,它们是所有后续推理的依据。这些“基石”必须足够简单明了,从而可以被不加证明地接受。

比如说,《几何原本》里的5条公设包括:(1)两点决定一条直线;(2)直线段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3)可以以任一点为圆心以任意线段为半径画圆;(4)凡直角都相等;(5)过直线外的一点有且仅有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5条公理包括:(1)与同一事物相等的事物彼此相等;(2)相等的事物分别加上相等的事物仍然相等;(3)相等的事物分别减去相等的事物仍然相等;(4)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重合则它们相等;(5)整体大于其部分。

这些公理和公设都足够的简单。只要我们同意这些内容,可以说,不管你我有何不同,人人都能从它们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同样的欧几里得几何体系,包括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并不显而易见的结论。

吴从军说:“其实《几何原本》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内容,其内容早已不是研究的前沿了。在日常生活中,几何恐怕还不如加减乘除实用。但是《几何原本》的重要性是一点也不能低估的,重要的是它的结构,或者说,是它的形式,也就是方法论。在此之前,数学知识是零碎的。它第一次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即所谓的用公理体系架构知识的方法;事实上,在《几何原本》之后,数学乃至各门自然科学,都是按照它的形式为范例来架构其知识体系的。”


观《几何原本》:为什么它的影响延伸到了科学?

不算中学时候的数学课程,吴从军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到《几何原本》,是2010年后,当时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任教的他,从美国回到北京访问,在中关村书店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近些年回国后,吴从军又习惯性地买了一本。不过,这位“书迷”其实也没有通读过全书:“我也并不是推荐大家要花大块的时间去把它读完,况且里面多数内容大家中学里已经学过。而是建议大家可以以比较超然的心态,去陶冶一下,欣赏它每一步都有推理,都写明了是依据某条公理、公设、或是已经证明了的某条定理。丝丝入扣、没有一句话是模棱两可,有歧义的。”

欧几里得

吴从军在阅读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朴素又严谨的美,而他并不是感知到《几何原本》魅力的个案——回顾历史长河,科学也深受到这本看似简单、基础的著作的影响。

用吴从军的话来说,公理体系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世界带来简化,“省去了吵架的精力”:“因为大家只需要在这些比较基础的这些层面上达成共识,比如说我说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我想大家不会有什么争执,你同意我也同意对吧?这样,不同的人就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把知识向前推进。不仅如此,不同时代的人,古人、今人、和未来的人,也可以达成共识,这样知识体系就有了传承和发展。但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就曾经在微信群里,看到几乎一个人一个观点,大家吵了几个小时,谁都说服不了谁。当大家不能达成共识,我们就没法往前‘走’。”因此,公理体系,也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实验检测假说”一起,成为了现代科学的两大方法论之一。

“实际上《几何原本》影响了整个科学的系统。就比如说,物理学里面很重要的一本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完全模仿欧几里得这个格式写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在书里就类似于欧几里得的公设和公理。甚至对于社会科学,《几何原本》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历史上法学的发展。”吴从军补充说。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一页,可以看出他对《几何原本》的格式上的模仿。

今年春天,吴从军正式以物理学讲席教授的身份,加入西湖大学,带领研究组探索新的物质状态及其深层次的组织原理,包括超导、量子磁性、轨道物理、拓扑物态、强关联冷原子系统、数学物理、和量子蒙特卡洛模拟。即便在物理研究中,他也追求着“数学的优美性和物理世界真实性的统一”——这恐怕也正是为什么这名物理学家思索良久,最终在阅读栏目选择推荐《几何原本》的原因之一,用他的话来说:“数学物理,早年其实是不可分的,比如,牛顿就是物理学家,也是第一流的数学家,他是微积分的两个发明者之一。数学和物理,都是人类理性认识自然的产物。”


除了《几何原本》:这位物理学家还读过什么?

由于网购图书的便利性,回国后,吴从军买书变多了。最近,他正在读日本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我平时对中国历史读得很多,但对世界史了解得很有限。这本书的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罗马人,在体格上不是最强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上的造诣又不及希腊人,但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民族,能够打败周边其他人,称雄千年?这本书比较‘大白话’,对于历史学不见得有什么贡献,但是作为历史普及读物,读一读,会有所启发。”

当代人买书很容易,但回到童年时光,吴从军记得那时候书对于当时的物价和收入水平是比较贵的。当时他经常流连家乡安徽滁州凤阳的小人书摊,花上一毛钱零花钱,坐在小板凳上,在周末的下午,可以一口气看五六本小人书——在小人书的小世界里,他第一次知道了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实验,即扔下重量不等的小球结果同时落地。还有一本他印象很深的书,是在外地上学的姐姐给买的科普书《从原子到夸克》,当时他还是初中生;如今,他也从网上淘了这本书当年的版本,“居然买到了”。

吴从军

“大学时候,要思考人生的方向,所以那时候会比较多得看名人传记,还有历史、战争、军事方面的书。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名苏联元帅朱可夫写的回忆录,叫《回忆与思考》。朱可夫出身于乡间,少年时离开家乡,来到莫斯科给舅舅家的作坊打工,并在打工的间隙努力学习基本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沙俄军队,后来成为苏军统帅。至于他的军事谋略,书中很少看到他谈什么计谋,大量谈及的却是‘计算’——对敌我力量周密计算,以及个人的意志力。特别是那段在苏德战争初期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莫斯科战役中力挽狂澜的过程。当然,他的性格粗暴,这一点不值得称赞。”

《古文观止》、《史记》、《平凡的世界》……当吴从军提起那些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书籍,他总能向你娓娓道来书中难忘的故事,而这些奇趣的“经历”,也正是吴从军理解中的,阅读的意义:“因为人活着一辈子,你能够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你看书嘛,就能‘多活一点’,就相当于把你的人生拓宽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寄托”的功效,吴从军拿自己举例:“对我自己而言,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有时候读读《史记》,想想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一种很好的排解。不会太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觉得自己呢,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论多么大的事件,或者再有名的人,到历史书里面,往往也就是几句话,对不对?这些事情看多了,慢慢的,你的心态就会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