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春读接力

数学讲席教授陈华一,为何常备宋代“理科男”的书?丨春读接力
春读接力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4年06月25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有这样一本书,从大学时期开始就长踞在陈华一的书桌案头,掐指一算竟已二十余年了。它不仅陪伴他走完了大学青葱时期,也跟随他远渡重洋、度过在法国从事数学学习研究的漫漫时光。

鉴于陈华一现在的身份,“西湖大学数学讲席教授”,你大可以推测这是一本与数学有关的著作。不错,这本书的确与数学有关,但不止于数学:天文、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生物、文学、艺术、医药、考古、军事、奇闻……30卷的体量里,它像是有包罗人间万象的野心。用当下的俏皮话来说,这本书的作者分享欲很旺盛。

这位作家,你大概如雷贯耳: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这本书,起码从书名上来说,多数人也不会陌生:《梦溪笔谈》。

本期推荐人

陈华一

数学讲席教授


PART.01

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在谈什么?


你的童年记忆里,书柜上有没有一套厚重的、封面五彩斑斓的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正像是沈括写的“古代百科全书”。“梦溪”,是沈括晚年隐居的地方,位于江苏镇江的梦溪园。这是一部笔记体的书,素材源于沈括为官以来的个人笔记。

这里不得不提到沈括的仕途履历:虽然如今人们喜欢戏称他为“大宋理科男”,但在当时,沈括是庙堂之上的重臣。沈括生于一个标准的官宦家庭,幼时便跟着为官的父亲宦游各地。他20岁入仕,32岁中进士,能文能武:文,曾经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武,也担任过严州知州,驻守边境。

虽然晚年归隐于梦溪园多少是来自仕途不顺后的心灰意冷,但是这并不妨碍沈括整理出了日后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这或许是因为沈括自幼就勤于探究,博闻多学。如果用现代眼光来审视,他无疑是个颇有科学精神的人。有记载沈括为官期间,每到一地,就会探访当地的能人和贤达,并且习惯深入实地考察实情、核实传闻。

由此,这本共有609条笔记的“百科全书”涉猎广泛,记载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自然科学部分,它记载并总结了宋代的部分科学成就。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其工艺过程最早的记载就出自这本书。《梦溪笔谈》也成为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宝贵文字史料。

《梦溪笔谈》已出版的版本众多,陈华一建议大家选择不带译文的原版,品读原汁原味的古文(图中为版本之一,仅作参考)。


PART.02

当陈华一翻开它,他在看什么?


陈华一第一次接触到《梦溪笔谈》,是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期间。古代与科技相关的著作不少,但像《梦溪笔谈》这样知识与文采兼备的科技文献并不是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者陈华一的眼里,凝练而准确的表述是本书特别、独到所在。随意打开《梦溪笔谈》,会发现沈括所撰写的单篇笔记都不长:一页、二十多行的字数,在书中都算得上是长篇。更多的是三四行,甚至一句话就完结的笔记,当真像极了百科辞典。

“虽然篇幅短小,但沈括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非常准确,这是我觉得特别不容易的地方。古代文人写文章,经常讲得玄乎其玄,更讲究怎么传达一种意境,但其实经不起逻辑推敲;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异类。”陈华一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言之有物的同时,沈括的文笔也非常流畅,文章一点也不晦涩。

《梦溪笔谈》恰似一面镜子,既为我们映照出了古代的“秦时明月”,也启示了今人应当如何记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样子,以便后人追溯和查阅。

其中关于古代科技的宝贵阐释和总结,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重要而亮眼的一笔。陈华一向我们介绍道:“古代其实有非常多的科学发现、技术成就,但由于古人不习惯用科学的语言去表述,(导致)很多东西都失传了。”

他对书中篇目如数家珍,给我们讲了几个印象深刻的条目——即便在陈述“有趣的故事”时,沈括的记载角度也很不一样,其中也蕴藏着实验思想和科学精神:比如考察虞美人草为何会随着音乐摇动枝叶的一个小实验(《卷五·乐律》),批评杜甫在古诗《武侯庙柏》里提到的大树的高度树围比不合常理、上古传说中对巨人防风氏身材描述按比例看就像 “大饼”一样(《卷二十三·讥谑》)……

“我觉得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这本书是最好的范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同学们应该试着读一读。”他推荐道。

至今,具备以上种种优点的《梦溪笔谈》,都是陈华一手边时不时会拿来翻看的书。由于之前的那本留在了法国,入职西湖后,他也重新购入了一本《梦溪笔谈》。

这里还有个很奇妙的时空交集。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也就是如今陈华一工作的地点,位于西湖区的西北角。与之毗邻的余杭区,有个地方叫安溪,正是“北宋钱塘人”沈括出生的地方;而距离现今安溪古镇西南面不远的良渚古城,也正是沈括“落叶归根之处”——1983年余杭文物普查,在太平山南麓、良渚古城瑶山遗址之东发现了他的墓。


PART.03

当数学家阅读时,会读些什么?


由于工作事务繁忙,如今,陈华一业余看书的时间并不多,相较读得比较多的是类似于《梦溪笔谈》这样的古代文学。他特别钟爱古文载体,这也与他所研究的数学有关。陈华一解释说:“我觉得古文比现代文要更精炼,这很像数学:你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后,就特别简练,非常少的几句话就把信息传递出去了。”

有所得,但也有所“失”。在西湖对陈华一的专访中,他曾在问答中提到,“做了学术后,我发现自己渐渐地更喜欢抽象的规律,从而失去了许多欣赏具体事物的乐趣,感觉还是蛮遗憾的”。(点击跳转报道)这在读书这件“小事”中也“应验”了,数学研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既让陈华一爱上了古文,却也逐渐让他“失去”了一类书籍的阅读乐趣:小说。

“我从事数学工作后养成了一个习惯,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可以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去思考。但是小说给我的感觉不是这样,它展现了很多的可能性,总是用例子去阐述社会和人生,往往不会去总结规律。

不过,在小说家里,还是有陈华一喜爱的作家——鲁迅。陈华一如是解释道:“鲁迅也是通过一些例子,但他的例子很有概括性。人们总说你读鲁迅的话,你会觉得他好像在骂自己。我觉得这就很厉害,他的作品能揭示人性很共通的阴暗面。当然,这可能让人并不是很愉快,让每个人看了以后都很都很受打击,但我觉得他的文笔很犀利,作品非常有震撼力。这就好比说是数学中的反例,往往精准揭示了定理或理论框架不适用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小说非常少,很多作品展示的故事,偶然性比较强,往往中间情节稍微改动一下,最终的结局就可以非常不一样了。”

那么,回到“春读接力”百问不厌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陈华一是怎么看的呢?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生物感官,要不然就是听、要不然就是看,再有的就是做实验了——但做实验的时间和物质代价比较大,不可能每个人每件事情都去试一遍。声音传递的信息受到速度和时效的限制,我们说话不可能太简洁、也不能前后跳跃着听。那么‘看’的好处就是,它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我觉得在脑机接口广泛使用之前,阅读接收信息的速度是最快的。”数学家给出了他的回答。

末了,陈华一也再次“情不自禁”地话锋一转,回到了数学的身上:“但是,数学有点不太一样,数学不是只通过读书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推理体系也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不过对于许多知识来说,通过阅读来获得它们,效率还是要高很多,这是我认为阅读最大的意义。”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