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遇见WeMeet

一场不见主讲的WeMeet,西湖大学首次邂逅诗词大家
遇见WeMeet
2020年01月06日
媒体联系 邮箱:
电话:

  这是一场跨年的分享,我们还在继续回味去年年末的一次WeMeet;
  这是一场不见主讲的讲座,年近百岁的客人并没有来到现场,但是她通过影像的记录和诗词的吟诵,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遇见,背靠中国几千年文明,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跨越学科的界限在西湖大学流淌。
  这位隔空相遇的分享者,就是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她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碰撞?



  2019年12月23日晚7点不到,老师同学们依次入场,在昏暗的灯光中,报告厅化身为观影厅。副导演沈祎女士,制片人李玉华女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教授助理张静女士来到现场,带来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诉说她们眼中的叶嘉莹先生,该片将于近月申请公映。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叶嘉莹先生近照(图片来源:迦陵学舍)


  叶嘉莹先生生于书香世家,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教学,1979年从加拿大回国教书,迄今四十年整。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扮演着诗海摆渡人的角色。她年少叩响诗词的大门,一直与热爱的诗词相伴,已经95岁的她一直奋斗在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前线。


制片人李玉华女士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个纪录片?制片人李玉华女士介绍道:“大家都知道现在整个时代在改变,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影像来吸收新的资讯或者是知识。我们希望通过影像的传播,把中国宝贝的传统文化可以保存下来,也可以传承下去给在座各位,可以让像叶嘉莹先生这么重要的文化传承者、教育者、古典诗词爱好者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
  到场的同学老师们通过两个小时的时间,了解到作为诗人的叶嘉莹先生个人百转千回的人生经历,以及初心如一的对诗词的热爱,也了解了她的另一重身份:教育家。
  叶嘉莹先生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多变丰富的生活给予她无限诗词创作灵感,而诗词也给予她直面生活苦难的勇气,她的生命与诗歌相互映照,相辅相成。深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一直致力将这份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美好和力量传递给下一代。


  书生报国成何计?

  叶嘉莹先生的回答是:难忘诗骚李杜魂。以诗词报国、以教育报国。
  叶嘉莹先生的弟子张静教授介绍道:“叶先生1979年回国教书,来到南开。1989年从UBC大学退休,1993年在南开设立了研究所。1997年,她捐出了自己退休金的一半,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2018年,她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可以说叶嘉莹先生一生都以传道授业为乐,以诗词创作为乐。


  分享诗句,分享情怀

  选择西湖大学作为纪录片分享的第一站,制作团队也有自己的深意:“叶先生说,其实对诗词有共鸣的,真正基础好的学生大都在理工科,一定要把诗词的美带给理工科的学生。”


张静教授


  所以张静教授带来了几句叶嘉莹先生的诗句,与在座师生共勉。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迦陵学舍里的月亮门上有一个联语:“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是在1943年底,1944年初,在沦陷区的北平,叶嘉莹先生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创作的。
  “入世已拼愁似海”,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情也就罢了,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那么你首先精神上就要做好准备。因为你要面对的是似海的愁苦,是无边无涯的愁苦,是永远存在的愁苦;在人世间打拼想要有所作为,永远面对的是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
  为什么能够在愁苦中走到今天?因为 “逃禅不借隐为名”。一个人如果想表明自己清高,表明自己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不一定要隐居到深山老林中。当你内心当中只要有这份从容与淡定,在事务的磨洗之中依然可以成就自己。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嘉莹先生1979年回到祖国执教,教的第一班学生是1977级、78级两年入校的学生。他们毕业30周年之后再一次返回母校,希望叶先生给他们的回忆文集写个序言,叶嘉莹就写了几首诗,最后两句是:“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还是30年前教书时的叶嘉莹,还在从事着古典诗词的教学、还在弘扬着中华诗教。不知在座诸君,有的成了正部级领导,有的成了富翁,你们和当年的自己相比,心态有没有改变,你们的初心是否在社会的打拼中受到了磨染。


  “莫道无人能解听,恍闻天籁声相应”
  常常有一些人因为专业、时间的问题,可能觉得跟诗词之间好像有很多的距离。叶嘉莹先生有两句诗词是这样写的:莫道无人能解听,恍闻天籁声相应。诗词到我们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曾有人这样形容叶嘉莹先生,“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文雅、博学与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让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师德”。叶嘉莹先生一直致力扮演诗词与大众之间桥梁的角色,以期让诗词的魅力到大众生活中去。



  叶嘉莹先生的老师、著名作家顾随先生说过,写诗的人要能推己及人、推物及物,要对人、对物、对事、对大自然有一颗关怀的心,而这种将“小我”转化为“大我”的情怀,也是西湖大学一直所倡导。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虽然分享的时光刹那即逝,但是它终究在我们心间有片刻的光亮。相信叶嘉莹先生的故事,相信每一位WeMeet嘉宾的分享,都能成为照亮西湖大学师生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