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遇见WeMeet

黄晓庆:从《星际迷航》到云端机器人 | WeMeet
遇见WeMeet
张弛 公共事务部 2020年07月30日
媒体联系 冯怡邮箱: fengy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星际迷航》系列连载50余年之久,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之一,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体: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比尔盖茨,到大家所熟知的埃隆·马斯特,包括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都是公开的《星际迷航》的粉丝,当然这一期WeMeet的主讲人——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也不例外。

从他创办的企业名字到公司会议室企业号的名称,无一不存在着《星际迷航》的影子。在一个个神奇的科学幻想中,他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从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里,他又有会产生什么样的幻想?

《星际迷航》“发烧友”、硬核智能科技创业者、西湖大学的支持者,拥有三重身份的他给西湖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关于智能科技的前沿分享、关于机器人的未来畅想。

黄晓庆,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 ,曾在贝尔实验室任职,曾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开发了世界第一套软交换系统和第一套运营商级流媒体交换及IPTV系统。


《星际迷航》的“发烧友”

我今天想借此机会,和一些尽管年龄跟我有差异,但都具有童心、对科学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梦想的同学们来聊聊科幻的世界。

从宇宙观到探讨人类目前所处的文明等级,黄晓庆发现《星际迷航》中有许多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未来的文明与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技术可以使我们逃离太阳系去到外太空?传送器、 曲速引擎、全息甲板、复刻器、仿生设备、tripod……谈起《星际迷航》里的高科技,黄晓庆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俨然一位超级粉丝。

对《星际迷航》的热爱也衍生到了他所从事的行业,公司名称“达闼”就源自《星际迷航》第二季出现的一个角色Data:“这个人是在300年之后,在一个远离地球的行星,被宋博士发明的。当时我想我们公司如果目标要造出一个能够帮助人类的机器人,那它的典型应该是什么,就应该是《星际迷航》里的Data一样。他完全不是有机的人类,他是一个机器人。他的脑袋是一个Positron Crotex,是我们未知的计算机技术。”

从Data这位超级智能的机器人开始,黄晓庆介绍了《星际迷航》中其他特别的角色,对于这些虚拟的角色,他认为除了Data之外,人类历史上关于机器人的想象和探索从未停歇,不论是《终结者》、《星球大战》的C-3PO还是AlphaGo,共同点是这些都是人类关于未来的无限想象。于是,话题逐渐从《星际迷航》中的科幻想象来到关于现实世界中关于智能时代的未来畅想。


硬核智能科技创业者

黄晓庆对于机器人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星际迷航》的科幻世界,他也正在思考那些科幻小说里的 “奇思妙想”如何在当今现实社会中如何体现。

谈到这里,黄晓庆提到了一个人物:艾伦·图灵。

“不管有的是从科幻,有的是从现实,这些机器人的发展都指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图灵之路,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够用计算的方法来完成智能或者说是智慧(intelligence)。这个不是一个偶然的问题,事实上这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再到超级人工智能。”

而超级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但是关于此的科学研究不会停止。

基于平衡超级智能的思考,黄晓庆提出了关于云端机器人的概念:“我们的生物大脑很省电、很轻,但它不够快。上帝很公平,一个计算机每秒钟运作速度比我们快几千万倍。所以我们就可以用一个不一样的方法来做机器人,左边是人类,全部都是用神经组织,用生物体组织来组成的。右边就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的大脑不能扛在肩上,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云端。它的神经网络用无线通信网络代替,机器人的身体就像一个阿凡达。你会发现在人类已有的技术可以完成这个工作,这就是云端机器人。”

那么如果要把云端机器人做出来,需要什么?“首先第一个层面就是计算机科学,云计算平台,包括多媒体通信,包括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此外还要建一个网络,这些机器人连接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产业。你可以为这些机器人开发一个应用,就可以放在应用商店里……”关于云端机器人,黄晓庆还有很多想法,而这些想法都是基于他对未知的好奇和想象。


第一次登台的西湖家人

除了是《星际迷航》的超级粉丝、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西湖大学最早的一批捐赠人之一,在西湖大学还没有成立之前,他就已经成为我们坚定的支持者。

这些年,黄晓庆曾多次到访西湖大学,见过许多老师学生,虽然正经登台分享还是头一回,他说:

“今天我坐在这里,处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西湖大学。如果倒回40年,我希望我能在西湖大学上学。西湖大学成立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梦想,就是施一公校长给很多支持西湖大学的人讲过,他说,希望未来中国父母把孩子送去优秀的学校上学时,还会有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西湖大学!”

在讲座的后半程,他的一位老友匆匆赶到现场——西湖大学云栖教授沈岗博士,2019年,他从西湖大学的合作者变成参与者,两人殊途同归,今天都是“西湖家人”。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但一位学通信、一位学机械。两人用一场剑指智能科学领域的酣畅淋漓的争辩,将他们思想和探索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在座的师生。

沈:我和Bill(黄晓庆)方向不一样,他是走大脑、走云端,我是走手脚、走底层装置,到底机器人未来的技术重心是往云端走,还是往底层,还是两者的结合?

黄:很多人讨论很多问题时,总是会把这个问题看得特别孤立,到底我们把智能放在“端”,还是放在“云”,到底把智能放在边缘,还是放在逻辑。实际上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说,放在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不能一起计算,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计算。实际上放在什么地方根本不重要,今天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云计算系统调度。假如说机器人所有可以计算的单元全部组成一个云,假如这个云是一个分布式的,我们只要给它设计一个非常好的调度系统,其他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们这个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沈: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被挡了回来,一下子觉得我的职业生涯走到了尽头!(笑)

黄:因为沈博士是学机械的,我得给他一点fundamental education。

沈:其实我想说的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层的控制(大脑),会更向计算力的提高方向走。中间的通讯(神经),是速度提高。但对底层的设备来说,稳定性是它最重要的……对我来说,不光机器人是要有很强劲的大脑,它的手脚的安全性、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而且当通讯速度还没有达到一个足够快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怎么在底层也有一定的自律性控制计算,然后有一部分智能控制再放到云端。当然我相信随着综合技术的进步和成本考虑,最后计算会集中到一个云大脑。其实对技术而言,没有哪一个更高级,只有最适合当下机器人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迭代变化。

从机器人出发,尽管黄晓庆与沈岗有很多意见相互碰撞,但是有一点他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关于新技术的应用,是需要经过慎重的测试和检验,而新技术的诞生则需要科学家打破传统思维,坚持创新。这正是他们对西湖大学师生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