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在如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教育这个古老的话题也有了新变化,产生了新讨论。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如何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年轻一代?
这一次的校董面对面暨WeMeet活动,我们请到了西湖大学荣誉董事、三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建英。
“杜建英女士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之外,也一直关注并投身教育,对教育有相当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许田老师介绍说。
这一次,让我们从基础教育出发,一起展望面向未来的教育。
杜建英,西湖大学荣誉董事、三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理事长。她参与并见证了娃哈哈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全球前五大饮料集团的发展历程,同时,她还是一位具有教育情怀的国际化教育举办者和慈善捐赠人,她创办了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和杭州娃哈哈国际学校,并个人捐资千万成立娃哈哈三捷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一个人要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时代,你可以自问三个问题:
1、我现在做的工作,或者是我要提供的服务,是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如果符合人们的需要,是不是可以被替代。
2、做同样一份工作,我的成本是不是最低的。
3、做同样一份工作,我的效率和速度,计算机会不会比我快。”
这是杜建英女士从最近阅读的一本书《A Whole New Mind(全新思维)》中得到的观点,它表明在未来时代,人们的工作要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优势,就必须要创新。
创新能力,这是西湖大学一直强调的重点,也与杜建英女士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她强调在未来,希望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有丰富好奇心、想象力的博学者;
有共情力、沟通力,尊重包容的优秀合作者;
有责任意识、专注坚持,怀有远大理想的创造者。
借助娃哈哈学校的校训“博约致远”,她进一步阐述了未来对于人才素养会有什么样的要求。
“博”, 既指知识层面的博学,但是也不仅局限知识层面的广博,“博”更指人格的健全,一个创新的人才也需要是一个平衡的个体(Balance individual)。“像施老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同时又非常喜爱跑步,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运动是一个很好的social skill。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艺术跟运动这两方面的培养。” 除此之外,面对多元化社会和国际化趋势,杜建英还强调需要利用共情力和沟通能力来连接社会。“越是大事,越需要合作,一个人往往干不成。现在越来越强调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是因为很多时候不能靠单一学科来完成。教学体系上更要有一些教学的方式和机制,让孩子们能够进行一些跨学科的融合。”
“从小让孩子理解文化多元包容性,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同理心。”杜建英说,“博约致远”的“约”指的是自我约束,体现的是一种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感,“责任教育在我们基础教育里非常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体制,合作的基础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国际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背后的原因。
“致”是专注和坚持的意思。所有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孩子有坚定的意志,能够在他热爱的事情上面坚持下去。“远”是指要有远大的理想。相信一切伟大的创造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那份热爱,还有坚持不懈的追求。
面对变化,我们需要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者?
一个创新的人才,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才,一定是有着丰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很需要家长、教育者来鼓励和保护。
在分享了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之后,杜建英想说的是,身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她以自己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实践出发,用最简单的例子和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在学校的教学方式上,我们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顾名思义,所有的资源投放在学生这里。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更像是一个引导者。”
具体而言,在学校中,老师不再大包大揽,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办校初期,一位资深老师曾向杜建英诉苦,老师放弃休息时间,把学生留下来订正作业,但学生却并不领情。“中国老师确实是像辛勤的园丁,为小苗施肥、浇水、除草、搭棚子,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大包大揽的同时,也应该要思考,如果换一个环境,小苗是不是也能自己好好生长?”
如何引导?娃哈哈学校在办学中更多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我们发现,当孩子的学习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结,拉近他们与现实的关联度时,孩子的投入度完全不一样。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可能是我们做基础教育的第一步。”
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家庭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杜建英女士也从家庭教养的角度出发谈了谈该如何去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经历过经济危机、新冠疫情,深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很大。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他们面对生活困苦会失去承受力,也没有应对的本领。”杜建英说,家长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是善良的品质,教会他们刻苦耐劳,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这是孩子人生真正的依靠。
许多人认为,国际化教育听上去很高深,但其实关注的是孩子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不必‘神通广大’,不过分保护孩子,要给孩子积极冒险的机会。他们经历了失败,才能更好地从中学习。智慧是在经历中积累的。”
如何学会尊重,如何获得同理心,首先第一步,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书写辉煌篇章的需要,但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展现才华的机会。“创造很多条件让他成功,把一切准备好,这会让孩子很没有价值感。给孩子选择人生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面对西湖大学,她这样说
作为荣誉董事,杜建英女士一直关注西湖大学的成长,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的创新,能够为世界的未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西湖大学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们不仅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与治理,更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杜建英觉得她选择支持这样一所年轻的大学,不仅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也是为基础教育树立一个榜样:
说实话,西湖大学于我来讲真的像一个家一样,自从成为“西湖家人”,我对西湖大学的教育寄予厚望。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觉得要干一件大事。我们学校的定位就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希望能保持这份初心,把我们的大事干成,要focus我们最初的定位,这非常重要。
为什么当时选择支持西湖大学?一个是为这些科学家的报国情怀,我们国家需要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个私心,西湖大学这样创新型的大学,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如果他们(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可以进入到大学看见高等学校到底在做什么,通过进入实验室里做项目,可以见识到世界上最顶尖的研发器材和著名的教授,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都能受到这样的激励,从小培养他们这样科学的理想,对我们将来培养创新人才帮助非常大。
对话未来国际教育
最后,主讲嘉宾杜建英女士还与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校长任建华,西湖大学校长助理、校务会成员Michael Reed,一同展开对话,探讨未来国际教育的应对改变。
许田:在耶鲁大学教书的25年,我一直认为,大学老师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回到国内会发现,老师的工作范畴很宽泛,似乎什么都要管。这是目前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怎样改进?
任建华:“什么事都要管”的初衷肯定是希望更好地培养学生,但有时也因为管得过多反而压缩了正常的发展空间,效果不一定好。比如各学校有个常规活动就是文化课的区域统测,以便横向比较学校间的差异。由于统测后要排队,它给人的感觉就是考试成绩等于学校质量。不断地统考就好比“蒸馒头不断掀盖子”,中断了应有的成熟过程。有时管得越多,副作用也会越多。我们的对策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师生负担。我们希望教育环境能够更加宽松一些,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教育需要相互交流借鉴的地方之一。
Michael Reed:我在接触中美高等教育时,体会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国学生习惯于求得正确答案,但对于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往往不会解释和记录。
校长的困境,在于如何为老师的教学环境提供支持,也包括如何在混乱中建立秩序。我们应当努力建立类似欧洲学校的体系,欧洲学校对老师培训到位后,会给予老师足够的信任,放手让老师进行教学。
另外,关于孩子的好奇心培养,美国中小学其实也存在相似现象。孩子天然充满好奇心,喜欢户外,喜欢社交,但随着年级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却被逐渐抑制,一直到大学,他们才重新发现自己的好奇心。是什么抑制了好奇,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许田:应试教育如果要有改进,从考试的角度应该怎么考?
任建华:这其实是一个评价的问题,首先要理解考试目的是什么?比如在我校高中,既有参加高考的普通课程班,也有出国留学的国际课程班,同样是一门数学课,就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教学评价方式。国际课程的考试,侧重考察基本知识点、概念、原理及其运用,也就是侧重“水平评价”,而高考不只限于“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筛选。这两种考试所设定的目的不一样。
以选拔为目的高考一旦变成了“指挥棒”,会很不幸地成为教学的导向。这种导向一旦向下延伸就会影响初中和小学,会导致一系列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如刷题、追求短时效率的记忆、忽略与考试无关的学科、一俊遮百丑的成绩观等。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而不是短期的升学指标,中小学应该根据自己课程目标进行教学,不能简单地复制高考的方式和目的。今年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和人文素养提升,这是一个积极趋势。现在全社会在呼吁教学改课,培养创新人才,但如何培养,怎样评估学生的素养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这也是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
杜建英:应试教育是结果导向,对过程不关注,这与国际教育是有很大差别。但对于国际化教育,国内其实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期望能集聚中外专家一起来研究、制定国际化教育的评价体系。
最新资讯
大学新闻
我在西湖读博士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