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遇见WeMeet

探险家黄效文:葆有赤子之心,你将永远是探索者丨WeMeet
遇见WeMeet
徐珊 , 公共事务部 , 2022年06月24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当我们做科研的时候,脚下,是前人赋予的累累知识积淀;眼前,是亟待探究的茫茫无人之境;想要实现的,是将对世界认知的疆域,再多开拓那么一丈一厘。

这个过程与探险是何其相似——同样需要好奇、勇气和毅力,再加一点点直觉与天分。

近日,西湖大学的科研探索者师生们,便迎来了一位“同行”前辈:黄效文,(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创始人及会长。他一直行走在中国偏远地区,从事探索、研究与保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国家地理》的前线探险家,先后六次进入中国边境地区进行探险,并成功发现了长江的新源头……2002年,他被《时代杂志》选为“五位亚洲英雄”,并被誉为“中国成就最高的在生探险家”。

这一回,73岁的黄效文以WeMeet主讲人的身份走入西湖,和大家近距离回溯了他半世纪以来的历程和心得。他说:“葆有3岁的心情,我们都是探险家。”


在官方资料中,黄效文的探险生涯起始于1974年,但在讲座现场,黄效文的讲述起始于他的年少时期,而我们也能从中窥得这颗富有冒险精神的灵魂之真正源头。中学时,少年黄效文就喜欢骑着自行车,用车轮去探索他的家乡。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求学,主修新闻和艺术,半工半读期间,他买下了一辆面包车,开始带着一颗好奇心到处跑。找到工作后,他把面包车换成了房车,和同学们从加拿大开车,一路径直开到了中美洲的巴拿马,尔后转而背起行囊继续前往拉丁美洲……“这是我到现在为止探险最长的一趟,8个月,是在1975年到1976年的时候。”黄效文回忆说。

年轻时的行走,是出于热情的游走漫步,“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而转型“职业型选手”后,黄效文代表《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了六趟探险活动,都是主题明晰的大型项目:海南岛之行,东北边境地区的鄂温克族调查……这其中,便包括了意义重大的一趟行程,在1985年至1986年间进行的长江源头探索之旅。

先前探险队伍的考察,在1976年曾鉴定长江的源头为始于格拉丹东雪山冰峰的沱沱河。但在上世纪80年代,依据太空遥感资料,黄效文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很有可能有另一个更长的源头,在已知源头的东面。正如提出科研假说后下一步是验证,这支队伍也高擎这支猜想的火把,开启了实地探访之旅。

这趟行程始于上海出海口,沿着长江一直行进到云南,再进入西藏、青海……由于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旅程,囿于交通道路和现实地貌条件所限,在这几千公里的路途中,探险队用上了汽车、摩托车、汽艇,以及牦牛、马,再加上扎扎实实的徒步行走。这其中,处处都是亟待克服的问题——

“这条路看地面不是那么远,但这里的地很容易陷下去,所以大部分时间车子都在陷在里面的,你都要慢慢挖它出来,这是我在挖车子。每天走不了多远的路,每天走十几公里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候汽油已经不够了,要走路进去。我们找到了4头牦牛,3头都是要背东西的,只有这么一头白色的可以骑,我们三个人就轮流骑。”

“气候变化很大,前一天和后一天,上午和下午,都不一样。每天都要面对下雪、下冰雹、下雨,没有地方躲……”

在一个相对晴好的日子,靠着当地藏区牧民指引下的自制地图,黄效文和队友们骑着马循山口而入。最终,在一个分水岭附近,他们找到了寻觅中的答案:一汪忽隐忽现的泉水。在黄效文的记忆里,源头之水有着神奇的温度,他说:“我跪在地上把水捧起来喝,虽然那个水是很冰凉的,你可以想象到,因为是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但你喝下去,心里是很温暖的。” 由此,他们提出了比格拉丹东雪山更远的当曲支流若霞是长江的源头。

但黄效文的脚步,并未到此为止。2005年,他看到了一份卫星资料,发现当曲的另一支支流多朝能可能会比若霞更远。无惧推翻自己的结论,这位探险人再次与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专家联手,向那片土地进发了。最后,他们实地勘探确认这条小溪是更远的源头,将长江的实际长度增加了六点五公里……

当然,长江探源只是这位探险家几十年行程中的一个小片段。在讲座现场,黄效文没有讲稿、没有PPT,仅凭滚动的影像聊起过往的奇妙之旅,如数家珍。

曾经有媒体报道黄效文2005年长江源头的新发现,提及他特别强调卫星影像资料和高科技仪器在这次探险中的重要作用。当时,黄效文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现也会不断进步。

而事实上,无论是探险还是科研,在能助力我们认知世界的科学技术之外,更重要的,依然是人本身。这位主讲人当晚,也道出了这一真谛:“有人问过我怎么成为一个探险家,我说,给我一个3岁的小孩,我能让他成为探险家——因为3岁的时候,你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你不会担心面子问题,不会担心失败:如果你摔倒了,会爬起来继续做。所以,我们越是保留3岁时的那种心情和状态,越能成为探险家。”

这也正是这位探险届的前辈,为他眼中“年轻而有活力”的西湖大学写下的赠言:“If you keep the curiosity and spirit of a three-year child, you are still an explorer.”

朝气蓬勃,无畏前行,在科研的世界里,西湖人的身影,一直在路上。


探险家黄效文的小相册

2005年,长江源之旅,帐篷经受冰雹的洗礼(Wong How Man / CERS)

2005年,长江源之旅,暴风雨笼罩地平线(Wong How Man / CERS)

2005年,云南省德钦,藏獒保护基地(Wong How Man / CERS)

2006年,阿尔金山保护区,西藏羚羊产羔地(Wong How Man / CERS)

2006年,阿尔金山保护区,一只西藏羚羊(公羊)(Wong How Man / CERS)

2006年,探险车正在渡河(Wong How Man / CERS)

2007年,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南部,洪水村(Wong How Man / CERS)

2007年,一位海南纹面女士(Wong How Man / C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