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人物故事

一位产科实习医学生的转折|西湖有新生
人物故事
沈是 2022年10月12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500颗卵子,很少,不是吗?

最后成为生命的,可能就只有那一颗。



96年生的李晓嘉曾经注视过闪烁的B超黑白屏幕。画面里,1毫米左右粗的取卵针正在刺过卵巢,准备吸走那里的卵泡液。

相比一般情况下的精子获取,想要获得一枚卵子可能会面对创伤、疼痛和风险。李晓嘉感受到一种隐喻。

2022年夏天,李晓嘉从中山大学医学硕士毕业,来到西湖大学,继续在生物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她在中山大学度过了8年时间,这期间她定期在医院实习。在妇产科,她看到过焦虑、不甘和痛苦,也看到过生命之初的喜悦。“妇产科可能是医院唯一一个会给你报喜的科室。”李晓嘉说。

医院是生死交汇、悲欣交集的地方,这样的经历是否足以影响一个人,并让她决定去成为一名博士?

硕士毕业照


我们的聊天从一颗卵子开始。

在漫长的一生中,女性排出的卵子的数量大概只在400到500颗。胎儿时期发育形成的始基卵泡是卵子唯一的储备形式,不断经历闭锁后,出生时约剩200万个,儿童阶段多数卵泡退化,青春期只剩30万个左右,而最终能通过“筛选”发育成熟并排出的只占青春期总数的0.1%左右。

卵子在不断的“凋零”中等待“生”的机会。这就是生命神奇之处,当女性还是母体中的胎儿时,她已经开始为下一代生命做准备。

2014年,李晓嘉考上中山大学医学专业本科。在2016年,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在之后的医院实习中,她明显感受到了二胎的生育潮。在妇产科生殖中心,她需要协助导师做预诊。

至今保存的医院实习工作证


甚至有的病人,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对他们来说,来自周围人的压力太大了。

可医学无法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偶尔去治愈。”李晓嘉提到了特鲁多医生的这句名言。她遇到过高龄反复着床失败,但仍要求坚持的病人。也有人经历了11次促排卵,多次移植后终于成功妊娠,尽管早产,但最终“故事的结局还是好的”。

新晋妈妈们会给李晓嘉发来宝宝的照片,这些照片一直还存在她的手机里。

在医院实习的这几年,李晓嘉明显感觉前来就诊的女性年龄往后推移。一般医学认为,35岁是一个分界线,35岁之后卵巢功能明显下降,流产率、畸胎率明显升高。“对于女性来说,最佳生育年龄和最佳职业年龄往往是重合的。”李晓嘉说。生育不仅是生命层面的事情,也是社会层面的事情。

而医学也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医院接触了那么多病人,李晓嘉一直在思考技术和人的关系。

大家所熟知的“试管婴儿”常常被分为三代。第一代技术指的是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发生受精。第二代技术,是指将在显微镜下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到卵细胞浆内。第三代技术,是指在胚胎植入前进行遗传学诊断或筛查。

不难看出,第二代技术更适合精子活力差的情况,而第三代技术可以帮助阻断一些单基因或染色体相关疾病的家系遗传疾病。虽然名称上有“代际之分”,但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适应人群不同。

“拿到医师资格证的时候,很开心”


有一次在医院电梯间,一个孩子好奇地摸了一下不锈钢的救护车担架,在一旁的爸爸训斥了一句:别摸,你知道这担架上死过多少人吗?

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李晓嘉。

活着就是要去理解生命,仿佛也是一种求学和研究的动力。在硕士阶段,她开始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着手在细胞和蛋白层面进行相关探究。

在西湖大学实验室


博士的最初阶段,李晓嘉已经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两个实验室间忙碌地轮转。从医学硕士到生物学博士,这是一个不小的转折。读博士,是为了让自己在更本质的层面研究生命问题。要知道博士的英文简称Ph. D,Ph代表的是哲学。

她说其实现在人类解释不了很多疾病的起因。人类的认知本身就是有边界的,而科学无非是要在认知的边界线上,努力地探头望一望。

从医学到生物学,她把自己研究视野深入到更细致的层面。但这种细致不是抽象,科学可以是具体的,可感觉到的。

就好像有一次,在24度的产房里,她突然感受到37度的羊水在手间流过,那是一阵暖流。

END